“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上依据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多文本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样性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上,一节课学习一篇课文、读一个文本,阅读的方式大多是朗读、精读、品读。但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后,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朗读、精读、品读之外,必须学会默读、跳读、速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快速读,抓住关键点,提炼出有效信息,这就需要多文本阅读的练习。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短板的有效补充。语文老师最接近教育本身。实行多文本阅读,我们老师本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把阅读当作一种信仰。不管是依托教材还是选择课外文本,老师首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感受力。对于学生而言,单纯像平日里那样强调每天看书是不对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尽可能去看一些“好书”,规范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速度、学习阅读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积极地思考。即使是平日里的教材课文,也要有知识的梳导,应充分利用多文本阅读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们知道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多文本”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累加,而是参照议题进行组合,呈结构化的一组文本,课堂上,学生在交流对话中产生思维碰撞,自己去发现规律、补充甚至纠正阅读认识。多文本阅读教学重在教给学生类比、预测、统筹等阅读策略,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如何做到有效的多文本阅读呢?
一、巧设“议题”。
“议题”是多文本阅读的灵魂所在,没有恰当的“议题”,就做不到高效的“多文本阅读”。“议题”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深度,而是关注其是否能引导学生多元地理解文本,所以“议题”要简明、可操作性强,这样才可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议题”的提炼要具有精确性、开放性和可讨论性,能贯穿与议题相关的所有文本,有助于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老师们以“议题”为依托,精选阅读材料,落实多文本阅读教学,围绕议题实施多文本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才能做到促思、增智,让学生紧紧围绕“议题”充分与文本对话,去思考,去发现,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巧选组文
多文本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选文。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进行组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意图要明确
进行组文时,并不是随意的把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组合,一定要有明确的意图。选文时一定要注意选取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去比较、发现、思考、探究,使其对事物的理解多元化;或者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同一内容的的不同描述形式。
2.可读性要强
选择文本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视角,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同时具备“阅读的价值”。
3.预设搭配要多角度
从文章的体裁考虑,确定主题;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考虑,确定主题等。
4.层次要分明
选文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合起来。选择的文本既要为“议题”服务,又要典型,还要兼顾文本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三、巧设教法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阅读的引领者、陪伴者、促进者的角色,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读、跳读、浏览、思维导图、知识树、阅读体验卡等多种阅读方式,学会从海量信息中获取重要信息,并在自主、互学、共享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掌握阅读的方法,发展思维的能力。
多文本阅读要求“一节课里读几篇文章”,就这意味着:教师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要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会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多文本阅读还要求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多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是在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上有“质”的突破。
多文本阅读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阅读观念,改变阅读方法,明确阅读目的。在对学生的引导中真正达到提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