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了解教材,不了解编者意图,不了解教学大纲。常常拎着课本走进教室照着教案就开讲,常常把一篇美文讲的支离破碎,常常只是追逐眼前的分数逼着学生读背。我们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忽略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我们一直在教育的外围打转。“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受到文化的深邃,而不是变为单纯的为应试而学。
转变自身观念,不断加深自身的学科素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学科解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反思自我,自己在讲新课或者解答学生问题时,回答的一些问题是否停留在表象没有触及问题本质?是否渗透语文学科精神?是否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并体现出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
虽然我们也需要教学成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着眼学生的发展,学语文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语感,也就是语言的直接体会与感受。试想,当我们的能轻易听懂别人的话外音;读一遍诗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悲壮还是欢喜,这种强大的语言感知体系是从少儿时期就需要开始搭建的,相当于语文殿堂的“地基”。学生的语言品质和能力是通过沟通表达或者场景化来表现的。语文是一个唤醒生命感知力的学科。所以提高语文素养要从眼下开始培养,越早越好。
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阅 读。可以先从读一个短片日记、诗歌读起,再读一些故事性强的小说、散文,然后再读一些理解性强的文章。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为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知识累积为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知识积累就是要求学生有文化 基底,不光要学习在校的知识,还要在碎片时间里多积累知识。在遇到好的字词,好的诗句等等的时候,进行积累,这对语文素养的养成极有帮助。立足教材,用好教材,落实阅读,提高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语文性。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创适性的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为这节课、为学生服务。我自己也曾经反复思考,是完全按着教材走,还是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在课下也倾听过一些学生的反馈:课文都会去读,但读了只有粗浅的认识,浅尝辄止,不愿再去深入阅读;课堂上有些内容乏味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兴趣。在我们普遍应用统编教材为基础的背景下,能否尝试转变观念,由理所当然的“适应环境”,变为“改造环境”,也就是变被动接受教材,为主动出去,通过自身深入教材,通过对文本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将语文这门中心学料进行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