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组元有收获
刘利丽发起了2020-11-24
0
回复
4
浏览

今年非常有幸地参加了由许昌学院承办的河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青年教师助力培训——初中语文班的学习。本次培训为期12天,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半的时间了,近段时间的听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含金量非常高,精心组织安排的丰富实用的学习内容,使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在一定层面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叶世慧老师是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对普通教育的现状、学生的语文学习及素养、老师的困惑可以说是非常清楚,尤其是经常到各校听评课,带领一线教师参与中招评卷工作,对课堂教学情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很有见解,叶老师授课的《立足课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从近三年许昌市中招语文成绩的变化入手,通过近三年中考语文成绩的对比,我们非常明确地看到了语文成绩的下滑,这组数字的呈现,远比听更触动人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更让我们感受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迫切感,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感。要做到这些,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依托课本,以课本为圆心展开教学,但实际上,因为网络的发达,知识传播的速度快,我们备课时喜欢借鉴网络,下载某个App,关注公众号,参考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课堂实录、检测提升等,甚至有的老师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这样的确很方便,因为网络上的很多内容是完全成型的,但,需要说的一点是,当过多关注网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课本本身呢?

叶老师的授课,让我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很多时候,我的备课就是把借鉴来的多个教学设计融合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这虽然比“拿来主义”好点,但借鉴时,我真的认真研究课文了吗?我脑海里是否有一个框架?我精心分析每篇讲读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探究了吗?对自读课有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呢?讲课时是否真的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呢?我有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整合和整个的教学思路、规划?教学9年,初中学段也进行过循环教学,但此时,当我反思自己时,我发现提到的问题都做了,书也看了,但做的远远不够,读的非常不透,只知其表,未深入其里。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是因为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等科学的共性!说它是一门艺术,是这个过程在大致的框架内,可以自由发挥,灵活掌控,具有很强的个性!

那么,在共性与个性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总结几位老师的授课,都提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这个双线组元。

要达到教学目标,达到课标要求,提高语文各方面能力,需要阅读,阅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写作,写作需要专题设计,初中阶段的写作能力主要是记事写人能力和一般写作能力,阅读是为了配合写作,写作是对阅读的巩固,看似非常明晰的一张图片,但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以阅读、写作为主体,衔接的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口语交际、古诗词诵读六大板块整合一起,是为了最终的两个落实,一是落实教材编写意图,二是落实学生语文素养,两个落实都围绕了一个圆心——教材。

回想自己的讲课,总是想要面面俱到,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然而,越是这样,越无法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诚然,一时的成绩是挺好的,但语文教学难道只考虑一时吗?课堂教学如一篇议论文,它是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的,即使还有分论点,但也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而一堂课,我在设计之前,往往忽略到了那个中心,一节课下来,课程内容完成了,但学生参与度是很低的,抛出的问题,需要剥洋葱一样的一层一层引导,但因为能力的有限,以及对课堂整体把控的能力的不足,读课文研究的不够通畅,洋葱剥到一半的时候,课堂上有时会出现鸦雀无声的现象,之前一直在反思这样的问题,也向我校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有一定的改善,但似乎还是不得其法,本周学习,我又看到了一点光,在教学瓶颈期的迷茫中,又拨开了一层薄雾,尤其是提到的语文知识的串联组合、专题研究与教学、阅读教学,我现在也有进行,更使自己增添了一点信心。

本次培训,授课老师考虑到我们是青年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考虑到传播理论知识,更有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的具体事例、案例的分析,课标篇目设计的分享、比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石拱桥》《敬业与乐业》表达方式的串联,《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猫》重点句的赏析,《藤野先生》一课问题的设计,名著的另一种读法,写作的阶段挑战……为我们开启了教学方式的另一个思路,让我从中学习良多,期待接下来的学习!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