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用典》
MAsong070611发起了2020-11-24
0
回复
7
浏览

古诗词鉴赏之用典

示范区实验学校中学部   宋丽丽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民族精神的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遣酒争豪,大自然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诗人的诗情。

中国历史上名家辈出,名作卷帙浩繁,它们大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为我们提供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手法——用典。现在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吧!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化用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语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来领悟古诗词中的典故呢?我们做如下探讨:

一、诗词的作者和时代背景。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诗词蕴含着作者的郁勃深情,爱与憎,好与恶。而有时候碍于某种限制,是人的感情只能借助于各种典故,曲折隐晦、含蓄委婉地表现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或托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或感叹时事,或用以自况,成为诗人表情达意手段。因此,了解了解作者和诗词的时代背景,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西北的西夏有不断侵扰。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却雄心万丈,在贬官外任中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中三处运用典故,将自己期盼重新获得朝廷重用、为朝廷效命的决心:“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书》载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作者以孙权自喻,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当年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突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载: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太守。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这里苏轼以魏尚自许,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传说天狼星“主侵略”(《晋书•天文志》),词中喻指入侵的西夏军队。这里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二、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主要有引用历史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1.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上所举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2.化用前人诗句。中国文化历来讲究继承与创新。

诗歌也是这样,优秀的作品对以后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唐诗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但追根溯源,也脱离不了诗经楚辞的精髓。翻开唐诗宋词,便可以找到其身影。也就是说,无论李白杜甫,名作中都不少化用了古人的诗歌。诗词创作中,前人或他人描写的事物、所抒发的情怀志向与自己要写的内容在某些方面暗合,那么照搬或者稍加改造前人、他人的一二句诗句用在自己的诗词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可以达到浑然天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李白和苏轼确实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脉络暗通的。只不过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语气比较舒缓,而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语气更强烈而已。“千里共婵娟”一句,则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已经少去了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另外与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此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三、用典的主要作用:

1.语言凝练用典加大了诗词的容量,丰富了诗词的内容。

在诗词中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因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创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词中用典常可用简单的词语来代替历史故事,用少量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在这里用简单的词语代替了历史故事,但词人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2.抒情言志。

如: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渴望有朝一日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3. 语言委婉含蓄。

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句。诗人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委婉含蓄的表明自己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的愿望。活灵活现的表现出诗人既恋清高又想入仕做官的而难以启齿的细腻复杂地心理状态,以及心有向往又心忧无门的思想感情。把诗人那种壮志难酬而又不得已为之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4.凭吊历史,借古讽今。

如: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所以,诗人借《后庭花》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表达对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不满,凸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引发读者想象。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世说新语•汏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八百里驳”,与王济比射,以此牛为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史记》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悲壮粗犷的战斗乐曲。一种豪迈壮美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

总之,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空间,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