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宋元元发起了2020-11-27
0
回复
5
浏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示范区实验学校中学部语文工作室  宋元元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语 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各种定势思维的干扰,根据储存的信息,触发联想,敏捷思辨,科学推断,得出独创性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能力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 ”的观念,采用“启发式 ”、“讨论 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 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小橘灯》第10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怎么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

这是否有矛盾?确实,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没有生字难词,但要真正洞悉其中的深刻含义,必须动脑筋剖析。指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明白了这一点,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 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炮制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一传十、十传百地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学生茅塞顿开。

4.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学生了解了八九岁的小姑娘在艰难的环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后,他们确实感到小姑娘的可敬,他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小姑娘为什么会有如此非凡的精神呢”教师可趁势提出:“形成小姑娘的人格力量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样质疑探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索意志、创新精神。

5.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雏。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小主人公失学放鸭的经历,大胆 想象小主人公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 ,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 》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 ,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7.猜测想象,发展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启发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特级教师魏书生就主张课堂中用猜测去解决不会的问题。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想,大胆猜猜。许多好作品,其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以真正实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理想。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