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有感
示范区实验学校中学部语文工作室 宋元元
不仰望蓝天,不知道天之阔大;不亲临大海,不知道海之无涯;不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哪知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洗去铅华!
一、心路回顾,悔不当初
参加此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同时对我早已日趋怠惰的职业现状,也是一次激发和推动。因为我所任教的是农村学校,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出门去看去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久而久之,习惯了井底之蛙的状态,故步自封的心态,真的像别人所说的,这十几年一直都在吃老本。对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漠不关心,对新的教学理念所知无几。虽有自责羞惭的时刻,也很快被自己的惰性又拖回到原点。而且说实话,刚参加工作那两年也听过几次所谓的专家的培训课,总觉得如同隔靴搔痒,听得昏昏欲睡。不思进取的心态使培训效果微乎其微,甚至觉得所谓的专家学者讲的也不过如此,老生常谈而已,一点新意都没有。对一线的教学工作的指导也没多大实用价值,纯属浪费时间,还不如抽个空去逛逛街。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我一个,大家一起发发牢骚,越发觉得培训没意思,没啥用处。发个培训书籍,连饭都不放一下,就随手丢在一边,不知所终。
这些都是我以往参加培训的真实心理,所以对培训也更加不抱期待甚至心有抵触。但这次的培训学习为我陈腐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我久已尘封的学习之门。培训老师的渊博睿智,新颖的教学理念,孜孜不倦的研学精神极大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使深陷职业倦怠期的我重新萌发了对事业的渴求之心。
这次学习,对我的影响和触动最大的就是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匮乏到了极点,没有学习成长的意识,自以为都是教过的课文,把原来备过的课一遍又一遍的按老套路去教。却从未想过学生已不是N年以前的学生,我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数年以前的状态。教来教去,不外乎让学生背背抄抄,读读写写,模式单一,且丝毫没有改进创新的意识,还总是把学生成绩的不理想归咎于学校招收的学生程度不好。但余老师以七十高龄尚且孜孜不倦地研读学习,奔波各地传道解惑,以长者的睿智殷殷告诫、细细叮咛,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余老面前,我深切感受到了羞愧难当。当听到余老师说他每一次现场做课,都准备了多种不同方案,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有不同预案的时候,我为自己数年如一日的单一教学模式而脸红不已。当听到余老师说他是给孩子们上课的,不是表演给大家看的,我顿觉如醍醐灌顶,那种看似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在表面的“繁华”背后,给孩子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喧嚣过后,到底能留下多少助力孩子成长的养分呢?对比之后,我学会了观察与反思,在当今教育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的背景之下,如何甄选最有益于孩子学习力与精神力的成长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
在培训学习期间,还推出了其他老师的一些精彩的课堂。巧妙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与会者受益匪浅,同时感悟着名师们良好的专业内涵。
思想的触动、觉知与转变是行动力的“能量之源”。经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会尝试着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自己学习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凸显语言学用,精读训练,知识积累的要素;明白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些丰富与灵动;多去阅读前辈们的教育著作,接触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一名有精神力和成长力的一线教师。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学习回来后,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与学校抓教学的校长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走出去看一看,要看到差距,更要看清努力的方向,找到成长的途径和方法。认真去做一些事,这样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
总之,通过培训学习,我犹如一潭死水的职业现状被打破、激活了,重新激发了我渴求成长的愿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自己已步入中年,但还想“聊发少年之狂气”,趁此东风,展开羽翼,突破瓶颈,破茧化蝶!如果说中原名师是无数一线教师的筑梦人,那么我将不遗余力,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