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反思
熊晓静发起了2020-11-27
0
回复
8
浏览

《狼》教学反思

熊晓静

蒲松龄的《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最后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叙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面对像狼一样狡猾、贪婪的恶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如此看来,讲解字词,疏通课文必然少不了,还要整理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探究蒲松龄的写作意图,要学的内容实在是不少,用一课时完成教学,显然有难度。那么,到底应如何教呢?以下是我基于本课教学的反思。

  • 以“活”养“实”。

课文读不通,读不懂,怎谈形象分析,主旨探究?因而字词教学,就成了文言文课堂的主宰,老师不厌其烦地从实词讲到虚词,从词类活用讲到特殊句式,慷慨激昂地再三强调,只是不巧,语法也是学生最为厌恶的学习内容,老师越强调,学生记得越少,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后变成老师捶足顿足、扼腕叹息,学生苦不堪言,两败俱伤。当然,不是说字词不教,只是要教“活”,夯实基础。

首先,“授之以渔”,以不变应万变。语文教学本也应是教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文言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教授翻译方法远比教授具体字词意思,来得实在,“删、补、换、调、留”这五字,即是箴言。课堂上有意识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指出此处所用的方法,比如说《狼》中“投以骨”、“意暇甚”、“并驱如故”、“身以半入”的翻译时,只是我一句反问,学生便意识到需要调换语序,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其次,老师的“教”不应代替学生的“学”。相信学生,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给予一条“活路”,师只需掌着检测、巩固这两把舵就可以了。因而在教学《狼》时,我设计了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进而课堂再检测,查漏补缺,补足预习作业未涉及的知识点,双管齐下。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 以“活”激趣。

古文,“文”虽精妙,“古”字恰当道,学生学起来自然多了几份畏惧,少了几份亲切,真是越“古”越无趣,这样就要看老师怎么耍“花样”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课,那么如何耍好“读”这套剑法呢?形式可多样化。《狼》的篇幅不长,我设计了两次读全文环节,或自读、或齐读,俱是在梳理“狼的故事”一节;抓重点段落反复读,加强朗读指导,比方说重读第二段,指导学生读出屠户与狼对峙时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尤其是抓住第二段中“骨已尽矣”中的“矣”字,对比朗读、学生个别读、自读体味分析,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趣味朗读,要求学生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盖以诱敌”中加入语气词“啊”,来表现不同的语气,同时揣摩屠户当时的心理,披文入情,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呈现时自然就精彩不断。

出其不意,无疑生疑。答案不是我们的追求,得出结论思维过程才是目的。就像课堂上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学生凭着以往的积累和感觉能说出狼的狡猾和贪婪,屠户的机智和勇敢,看似达到目的,实则还尚浮于文本之上,需要老师追问一句“从哪里看出来,请加以分析”,去咀嚼“缀行”、“又”、“暴”、“转视”等词的味道,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增强语言分析能力。

审时度势,于关键处巧知人、巧论世。“文章合为时而著”,蒲松龄能写出“高人一等”的作品固然离不开他的才情,但是写到“入骨三分”的境地,也必然和他自身的遭遇与现实有关,那就不妨学学屠户,把握时机,一举制胜,把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放在最后一段解读之时,显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方法“活”、形式“活”,方能保持学生新鲜感,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火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三、“简”、“活”并进。课堂45分钟,分分珍贵,定是要重点出击、各个击破,一旦旁枝丫杈满天,课堂就陷入繁琐和复杂,失去活力。

目标简,一课求一得,不必面面俱到,注重积少成多。《狼》的教学目标设计,重点放在了研读文章“高人一等”和“入骨三分”上,情节梳理、字词掌握和积累、背诵占用的时间相对比较少,目标“简”了,教学内容才能“简”,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可能来实现“活”学、“活”教。

教学思路要清晰,要有主线,这是基础,倘若颠来倒去、东拉西扯,课堂也逃不开支离破碎的命运,那又何来效率和质量之谈呢?但也不是每个环节割裂开来,互不相干,比如整体感知就是情节梳理、内容概括,文本研习就是形象分析,语言鉴赏就是修辞的妙用等等。其实,都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只要拎出一条线,或一句话,或一个词。在教学《狼》时,就是以郭沫若先生对《聊斋志异》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副对联为抓手,从“写,高人一等,表现在哪里”讲到狼和屠户的形象分析,从“刺,入骨三分又从哪里看出”讲到最后段作者的议论,得出本文的其实,两大问题两线串珠,架起整堂课的框架,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学生听来一目了然。

删繁就简,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重复。《狼》虽然思路清晰,但还是有重复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说,狼的故事”这一环其实是与下文分析狼和屠户形象时重复的,甚至是情节的梳理,都可以融入形象分析的环节中,这样课堂的结构、思路会更清楚。

于漪老师说“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尤其是对作为新老师的我来说,更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努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