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示范区实验学校中学部熊晓静
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中,我聆听到多位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几位老师不同的教授风格和特点、不同的设计思路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同时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享,让我顿时茅塞对开。尤其是贺国卿老师执教的《传统文化课——对联》展示课,令我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贺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他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这次贺老师执教的是“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贺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在贺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无束,教师们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所有人的心随着经典诗词,随着贺老师演绎的经典课堂,一起轻舞飞扬……
一、经典的教学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课前,我在想:这样的教学内容,没有文本,内容不好把握一般人是没有底气上的,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才能给学生高层次的点化,否则是对国粹的亵渎。但亲眼目睹贺老师精心建构的课堂后,不禁豁然开朗。这堂课由四大板块组成:
(一)讲解对联常识,展示经典对联,很快引起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了对联的魅力。
(二)识对联。贺老师出示了“菊生篱下”,引导学生感性的对出下联,引出对联的基本规则。
(三)挑战对联。这一环节贺老师层层深入,为学生’搭梯子”,对联的梯度难度升高,有简单的对仗,平仄到意境协调再到锤炼词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别出心裁的学习形式,学生学对联怎么会不兴趣盎然呢?
(四)拓展对联。有人说,一堂好课应像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要达到“文虽完但意无穷”之效。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应留给学生更深的思考和长久的兴趣。在我看来,贺老师这堂课的结尾就是点睛之笔。简单总结后,他带学生赏析了四幅名联佳对。此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诗化的课堂语言带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的确,准确得体、幽默独特的课堂语言就像一剂催化剂,它能催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它又似一种魔力,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课堂中,我的耳朵总能聆听到贺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
课一开始,贺老师就以他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又墨守成规地说:“老师好!”台下传出了格格的笑声。“我说,同学们语文课快乐,你们该怎么说?”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们听到了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贺老师语文课快乐。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贺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他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不仅如此,在贺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妙语连珠。如此流畅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着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无时不在享受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迪,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呀!
贺老师的妙语虽产生于即兴,但植根于他丰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他对学生的热爱,植根于他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因此,他的语文课充盈了“高效”、“创新”、“诗化”的特有魅力;他的课堂用语犹如涓涓溪流,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聆听、品味了名师的教学,我思绪万千:没有丰厚的积淀,没有艰苦的努力,我们的教学怎么会达到如此上乘的境界?要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典课堂,我们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