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忙里偷闲读了肖培东老师的作品,书中17个课例让人深思,专家、教师的点评精彩纷呈,从中我开始深刻反省自己,一遍又一遍的翻阅着语文新课标和语文参考书,反思我的教学方法。
肖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在一个个奇妙的细微的课堂细节中呈现出来,反观自己平常的教学真是天壤之别。肖老师讲课,几乎不看文本,但在与学生对话时,对文本的每一个小细节甚至标点符号都了然于胸,可见对文本熟悉到了何种程度。肖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个别回答问题卡壳的学生,肖老师也不急,耐心等待。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还能特别关注。肖老师通常是舍弃教小说时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进行分析的套路,而得到的是对本文本深入的挖掘和对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格修养的提升。如《山羊兹拉特》中,让学生在读“咩”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美好情感的呼唤学生生命意识的激活,生命内涵的思考,悲悯情怀的追问,人生的许多感受都在这堂课里飘荡着。
《山羊兹拉特》一课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精彩,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发言非常的好,想要说的话,表达非常清楚,很明白,也很深刻。肖老师这种亲切平等的对话教学风格,师生互动的方式让人感慨,不是简单的问答,这种不浪费时间的互动方式也让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帮助。肖老师不但真诚地对待学生,还能智慧地化解偶尔的尴尬。肖老师提问完问题后,看着马上举起的双手,往往会说,不要急着回答,等一等。这个小细节,不仅让学生思考充分,而且又不动声色地照顾了基础薄弱的学生,真的用心良苦。
此时,我想起自己上公开课时的情景,在处理文本人物对话的时候,我通常会分角色朗读,在人物角色的互换中体会情感,大多情况都是害羞与嬉笑。课堂节奏设计的陷阱接连不断,一步步的对学生紧逼,一连串的问题就像机关枪中的子弹,让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学生似乎成了展现“完美”课堂的道具。
“就想浅浅的教语文”,静心做自己的事情,只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内心,关注教育。肖老师有诗人的才思,而没有诗人的狂傲。可能性格不同,自己无法做到这样平和的性格,我只想安静的教好这门语文课。以前很少而且不愿读专业的著作。自从进入工作室以来,开始慢慢接触教育教学专著,越读越觉得自己很无知很渺小。教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仔细琢磨,反复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学习永无止境,我在以后的漫长的教学道路上还需要静下心来潜心的去学习和领悟,多向行家里手学习。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学上一定也能取得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