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听蒋军晶老师的讲座,还是看他的著作,总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悟、酣畅淋漓的感觉,总能在不经意间解决心中久存的一些不解,或是点透心中某层模糊不清的窗户纸。《如何设计阅读单》中有句话给了我很深地启示——把阅读量转化为阅读力。
当语文老师近30年来,一直在强调学生要增加阅读量。即使因为课程的需要,也是大环境下跟风思维的结果。从没想过“阅读量”可以转化为“阅读力”。什么是阅读力呢?原来,阅读力的培养就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等学习能力的总和。怎样才能把阅读量转化为阅读力呢?蒋老师提出让孩子填写阅读单。通过读《如何设计阅读单》,我感受出填写阅读单其实就是一种深度阅读。按照阅读单设计的主题,缩减掉无关的阅读材料,集中核心部分,吸取养分,把漫无边际的思维集中到某些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统整,形成思维框架。通过阅读文章,把思维变成直观形象的可视化阅读工具。高考语文的变革使阅读力又显得极为重要,快速阅读、提炼关键是学生阅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能力。阅读单的使用和训练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只用眼不动脑”的阅读习惯,应该能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缺乏阅读力的孩子。
在蒋军晶老师的课堂上,阅读单已成为学生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助读工具。可对于我来说,甚至是对于我身边的诸多语文老师来说,阅读单还是一项新生事物。也看过一些教师或名家设计的阅读单,但感觉就是把书中一些显性的信息进行了简单地汇总或分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阅读单总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在看了蒋军晶老师的这本《如何设计阅读单》后,我想说: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单!在蒋老师的举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阅读单能帮助孩子专注注意力;能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探究故事元素。还可以看到思维的显性化:通过一张阅读单,学生的阅读思维有了路线与方向;可以感受到一张小小的阅读单,就把书本与学生的生活情感联结了起来。阅读单使阅读形式更多样化,思维更多元化。
就以大家都熟知的《城南旧事》来说一说吧!在自己或引导学生读这本书时,更多的是感受作者童年的所见所闻,感受作者的悲欢喜乐。从没设想过透过儿童的视角来感受大人世界的苟且。如果让我设计阅读单,我可能仅会从故事情节和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来感受英子的纯真、善良。只能是“感受着大家的感受”,只能停留在书的“外围”打转。而蒋老师设计的阅读单主题,确是“孩子与大人眼中的世界”。让学生明白,面对同样的人或事,英子与大人的反应却不一样。这样的对比设计,孩子慢慢感受到大人世界的功利、沉闷、世俗,更反衬出英子的纯真与善意。这张阅读单的设计给了我极强的震撼。原来,这才是“阅读量”转化为“阅读力”的方法。
《如何设计阅读单》这本书给了我设计与使用阅读单的冲动,更给了我高质量使用阅读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