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习促真成长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有感
李晓霞18236823000发起了2020-11-03
0
回复
6
浏览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见读书对人有多重要。成为中原名师李桂荣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内心是忐忑的,努力的学习紧跟大家的步伐,所以工作室的学习无一不认真对待。当李老师要我们一起来读《第56号教师的奇迹》并用音频的形式进行公众号推送时,心中还是有疑问的,不管内心有多少个问号都抛之脑后,马上行动起来购买书籍。由于我分到的是倒数第二章,有较充足的时间做准备,也就有机会来认真听一听同伴们来读这本书啦。

一、读书恰逢时,遇见真自我

雷夫的名字早就响彻了中国,恐怕没有小学教师不知道美国的雷夫,不知道56号教室。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是一个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圣地,雷夫也是一位圣人一般的人物。带着一群孩子,疯狂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演算数学题、大量的阅读、组织乐队,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学校,放学以后两个小时才恋恋不舍的离开56号教室。周六周日都来到学校学习,假期跟着雷夫到各地去旅行。雷夫老师带着他的56号教室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我领读的是第十三章《电影英雄》,关于用电影作为教材进行教育教学,在我的班级中也进行过实践和探索,但是看过雷夫的操作过程后,我才发现我做的太肤浅。如果说,雷夫他的电影

英雄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有高度、有深度的物体的话。而我开展的电影教学可能就是一个面或者是一条线而已。雷夫在用电影作为教材是从开始的选择电影的内容、题材、进行背景研究、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主人翁,到选择观看电影的时间,到交流观看电影感受,以及有机会到影片发生地看一看,在到之后总结完善电影系列活动。其实不仅仅是这一个电影英雄这个活动,涉及到其他章节中所有的教育活动,一个奇迹又一个奇迹的诞生,都是如此系统化,序列化。 

自己看书以及听工作室的老师读书, 都从雷夫的教育教学中收获很大。雷夫是位睿智的老师,他用智慧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他的教育智慧一次又一次激励我。我在李老师组织的这次新颖的读书活动中收获非常大。这么好的读书形式,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收益呢?于是便有了想把这种读书的形式,在我们学校进行尝试的想法。接着,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学校的几位老师,没想到还挺顺利的,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除了语文学科,数学、美术、体育各学科的老师都有,大家读书的积极性更是让我下定决定和他们一起进步。大家马上就行动起来,跟着李老师活动的安排,我们也组建了自己的读书汇。我们商定从大家都推荐的名家书目里选出我们读书社的第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二、读书遇见自己,分享遇见他人

在我们的读书汇微信群里面,不断的有老师,把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发表了出来。 

王文文老师在《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一章节中,深有感触的写到:我以前对程度差的学生的做法是,要求他们只掌握书本基础的知识就行,并且在字词上下很大功夫,结果到最后往往是收效甚微。读了这条建议,我认识到我其实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死胡同,他们越不会越让他们学枯燥的东西,越学越没兴趣,越没兴趣就越厌烦这样的死循环,成绩提不上去是很正常的。文中的一个数学老师成功的例子在于他合理地组织能发展智力的阅读。我想,我应该从自己做起,多读书,再要求学生读,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阅读,先调动他们的兴趣。在读书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活跃他们的思维,可能各方面都会有所改变吧。刘梦老师作为高年级老师,读完这条建议,有感而发。低学段老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等到学生上到高学段,那么老师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该学段应该学习的东西,而不是查漏补缺,做着重复得工作,影响教学进程,进而影响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在读完第六章《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这章时,作为朗读者的刘璐老师说:作为班主任,平常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所以对文章中提出的“教师,没有时间”这个问题,觉得像是说到了心坎里。作为语文教师,每次上完课,内心总有一种失落感,总是觉得自己的语文课似乎少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这缺失的一块儿究竟是什么。应该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对学生的关注。只有老师们在充分阅读教材之后,上课时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是否遇到难题,思维是否被启发之上。只有这样自己的语文课才不是“独角戏”,而是“连台戏”。数学老师杨静燕这样说:刘路老师读得这条建议,让我们明白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让学生能够充分所要掌握的知识。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晋珂珂老师这样说:刘路读得很用心,特别是人物对话部分很形象。这段录音也写出了老师的心声,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工作,自己孩子有时都顾不上。我一岁半的女儿看到我拿手机,就会做这样一个动作,抢过去手机藏起来,然后拉着我的手走到她的书架前让我给她读书。因为工作我又会偷偷的拿过手机给孩子批改作业,她再次看到就会闹,有时还有小脾气把我手机摔好远呢。

   二、读书足履实地,成长静水流深

为了能把最美的声音呈现给大家,把最准确的意思传达给大家,一遍又一遍的录制是常态。这同时又是反复的读书过程,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对内容的理解就跟透彻了。而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开头总是有些困难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站在讲台上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向他们娓娓道来的时候,也没感觉到紧张,不知怎的,面对手机屏幕,电脑屏幕进行录音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感觉。声音缺少了柔性,缺少了感情,缺少了音色。一遍不行,

再录一遍,在不断的尝试中终于有了一点感觉。终于,我们读书社的第一期顺利的在学校的公众号里面推出了,大家对读书更有兴趣了,并感觉这样的读书形式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在防疫的特殊时期,作为教师可谓是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线上升旗、主题班会、教学、辅导作业、教研、心理辅导以及每天的健康统计,线下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为线上做好准备。这么忙,我们还积极的参与到共同读书之中,我为参与的热爱读书的老师感动。时间就这么多,做我们喜欢的、有益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就好像多了。这就是我们读书汇的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共同阅读共同进步,努力向李桂荣名师工作室的老师看齐。

有意义的事情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更多的的人,并且发酵辐射。读书汇的老师有的说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有的老师说,自己读书的时间长了;还有的老师说,这样活动也影响了自家的孩子,孩子看着我认真朗读,认真录制的样子,也都直吵吵着想录一段自己的小音频呢!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得益于李桂荣老师的引领指导。感觉自己真的读书了,也真的成长了。活动也得到了李桂荣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挺好的!我们就是这样的,自己做起来了觉得好的,就带动辐射更多的老师一起来。我们就像是一颗颗火种,散做满天星,让星星之火,燎原起来。” 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我们的读书汇微信群里面,不断的有老师,把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发表了出来。这也就有了我们最近改版的新的读书汇形式“读书音频+读书感受”。积水成渊,积沙成山,把一点一点的读书感受汇聚起来分享给大家,在共读中实现思维的碰撞,这也是我们读书乐趣之一吧。

读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地理解生活的艺术。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吧,让阅读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书香。春华初茂之时,愿我们的琅琅清韵,点缀你生活的一二;秋果飘香时,回味起犹能余音绕梁。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