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最实用的阅读策略
baoyanhua8522发起了2020-11-04
1
回复
9
浏览

比较,最实用的阅读策略

兴华路小学  包艳华

蒋军晶老师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中提出了群文阅读特有的阅读策略“求同、比异、整合、判断”。而且,在蒋老师的群文课例“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中,我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句子:比较《房子里有箱子》《需要什么》《我底下有什么》《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四篇诗文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学习比较阅读,了解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比较阅读,探究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创作特点及原因;通过童话、寓言、科普文章、诗歌的对比阅读,初步了解童话故事中构建动物形象的象征手法。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教学方法,引起了我的探究兴趣。通过阅读,我对比较阅读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旨在通过比较显示异同,凸现主体事物,使其特点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将“比较”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内容上、主题上或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加以对比,形成反差,找出异同,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与感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阅读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本领。    

二、比较阅读的意义

1、明显的异同点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

例如,蒋老师将经典幻想小说的开头放在一起,孩子们便能自己归纳出幻想小说的一个特点:幻想小说中的世界一般是二元世界——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二者可以往来“穿梭”。而从现实世界到虚幻世界,总有一个特定的“入口”,如《哈利·波特》里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纳尼亚传奇》里的古老橱柜、《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里的“从没巷”等,这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兴趣盎然,并且借由这组文章投入新的研究。

2、强烈的认知冲突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

例如,在《愚公移山》群文阅读课中,蒋老师把两个版本的“愚公移山”放在一起。一个是传统版的《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它的寓意是做事要坚持不懈,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另一个是美国绘本《明罗移山》,是讲一对夫妻要移山,但解决方式与《愚公移山》完全不一样,他们是通过搬家移掉了挡在面前的高山。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真冲突又促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3、独特的排列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

例如,蒋老师把2000多年前孔子的观点与同时代希腊、印度的哲学观点放在一起,孩子们就有了别样的角度、世界性的视野与眼光,他们会循着这条时间轴展开无限联想。

三、比较阅读的策略

1、利用体裁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发现文体表达的秘妙。

比如,蒋老师在教《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群文阅读课时,采用了三次对比阅读:

第一次,比较阅读中国、日本、蒙古创世神话。通过对比阅读,孩子们发现每个神话都是不同的,都有民族元素。蒙古神话把原始世界描绘成一个大草原,日本神话把原始世界描绘成一个岛,有“冰火两重天”之誉的冰岛神话在宇宙洪荒之时还有冰神和火神……然后进一步思考不同的原因。

第二次,比较阅读中国、印度、罗马创世神话。比较阅读后,同学们发现很多民族的神话有相似之处。例如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或是鸟蛋,或是石蛋,或是金蛋;都有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帮助人类;都是神或动物的身体化成日月、风云、山河,幻化为万事万物。然后思考“不同地域、民族的创世神话为何有这么多共同点?”

第三次,比较阅读创世神话、科普说明文《宇宙大爆炸》。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读神话,没必要纠结真假”。

学生在一次次的对比阅读中,不管是发现相同点,还是发现不同点,老师都会提出更为深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也在对比阅读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创世神话的神秘面纱。课堂结束时,学生的那种成功感、喜悦感可想而知。

再比如,蒋老师在教《桥》一文时,让学生比较阅读《桥》《雪夜》《在柏林》《窗》,引导学生发现小小说都有一个特别的结尾。

2、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阅读,感知人物特点

(1)可以比较人物的语言。例如,有老师上《将相和》这篇历史小说时,让学生比较廉颇和蔺相如说话有什么不同。你看廉颇是怎么说话的“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你听那廉颇,开口就是“我”,“我”永远在前面,蔺相如永远在后面。而且称呼那蔺相如,其名都不愿呼,一口一个“他”,“他”,“他”,“他”,再说下去,“他妈的”都会出来,心不平气不和啊。而且“我”和“他”,是截然分开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势不两立。而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你再看这蔺相如,他开口就是“廉将军”,用的是尊称。“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明明是并列关系,却也是廉颇在前,蔺相如在后。更关键的是,蔺相如的话里,“我们”是高频词语,他真是心地宽广,希望两人和谐相处,拧成一股绳儿。言为心声,通过比较人物语言,学生很容易感受人物形象。

再比如,蒋老师把《桥》的主人公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主人公的语言进行比较,并深入思考:大家遇到的危险一样,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在《桥》里,村长并没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那样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作为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在比较中自然生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可以比较人物对待事情的一些表现。在《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表现迥异。林黛玉欣喜、热情,不断鼓励,而且愿意亲自教,还提供切实帮助。薛宝钗呢,讽刺、挖苦、旁观,不管不顾。在比较中,就可以感受到两个人物的不同。

(3)可以比较人物内心的想法。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有一张“坏处”与“好处”对照表 。这是鲁滨孙的内心独白,比较它们,学生就可以发现鲁滨孙的知足安命,感受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并从中获得启发。

3、利用比较阅读,研究表达方法

(1)研究环境描写

在教《桥》一文时,蒋老师让学生先找出来描写洪水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比较阅读这些句子,并从中发现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还用了很多短句。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把短句扩成长句,并和《骆驼祥子》一文中写雨的句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明白,即使同样写雨,可以写得具体,也可以写得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但要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比较阅读,研究心理描写

例如,蒋老师把《学会看病》和《剥豆》两篇文章中的心理描写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写‘想’可以不出现‘想’”,还有独白式心理描写,有时语言中也藏着心理描写。

4、比较细节——提高学生语言品味(它山之石)

众所周知,每一篇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习作精品,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遨游在文本之间与作者对话,细细地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着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愉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细节比较,对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大有帮助。

例如,在《金色的脚印》的学习中,老狐狸“虎穴”做窝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读者,在处理这部分的学习时将内容略作处理,通过标点符号进行比较:

“老狐狸在地板下面做了窝!”

“老狐狸在地板下面做了窝。”

如果把叹号改成句号好不好?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叹号表达出什么?

学生们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独具匠心使用叹号,传递给大家的是老狐狸为了救孩子,为了照顾孩子,竟然远离山林在最危险的正太郎的家中做了窝。不仅仅是作者,就连每一个读者都为它的大胆举动而惊叹而折服,对这种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顿生敬意。

通过标点的比较,学生们深刻地领略到写文章准确使用标点能够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小小的标点符号亦可传情。

再比如,《草原》一文中写到“羊群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设计这样的环节:“绣”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给它换个词吗?学生们想到了:染、嵌、镶、画等等,通过比较,感觉哪个词也没有“绣”字准确传神,一个“绣”字呈现出羊群在草原上来回走动那种动态美,立体美,饱含着作者对羊群、对小丘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比较带给学生对文字更深刻地理解。

 再如《理想的风筝》,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对刘老师听学生发言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准确、生动、细致地描写,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人至深。形象地刻画出刘老师听发言时全身心的投入,突出他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人物特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比较环节: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师一侧,微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我记得很清楚,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他便立在教室一侧,认真地听,仿佛在听一首美妙的乐曲。”

 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关注到两段话中文字的不同:“静静地立、微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刘老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体味到这细腻的描写之中所饱含的是刘老师对学生的欣赏、热爱及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细微之处见真情,比较凸显本意浓,就在这一次次字斟句酌的比较之中,学生逐渐提高了比较意识,真正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作者的心灵发生共鸣。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比较阅读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奇妙的提示语、学习故事里的象征意义、学习不同人称的作用……

    如果说阅读是内化、是吸收,写作是外显、是表达,那么,认为比较阅读不仅是架设在二者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而且是通向理想彼岸的一条捷径。只要语文老师强化学生的比较阅读意识,引导学生习得比较阅读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于课堂内外的阅读之中,我们的学子就一定能品阅读之“乐”,形语文之“魂”,享终生之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