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军晶老师《在柏林》有感
听蒋老师的课犹如行走沙漠中遇见的一线清泉,思维得到生长。《在柏林》这个设计采用独特的文本资料和问题有效串联,一气呵成。而且这些孩子思维非常活跃,思考深入,因为这些问题真的有难度,思维没有很好训练,我觉得效果不一定会有这么好。
另外,该班学生已经学过这篇文章,蒋老师开课便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先是谈话导入他说在柏林这篇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假设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故事我有点接受不了,为什么?有个学生回答很精彩,二战是德国发起的,而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德国,所以战争的残酷不仅体现在被侵略的国家,也体现在侵略的国家。
听了学生的答案觉得他思维跨度大,表达似乎很深刻,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么此时老师怎么衔接,并作出合适的评价呢?蒋老师鼓励他讲得非常好,但老师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说,写一篇文章去表明德国人民受的伤害,我从心理上还接受不了。
接着蒋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比较两类描写战争的文本”。关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文章有很多。他筛选了两则有针对性,比较性强的两个文本给大家看,接着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请问这段文字有没有让你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老师指名说,这位学生发言完整到位有说服力,接着老师轻松引入第二个问题,再看看这个片段,如果仅仅是这么一句描写,我们是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的,所以这个作家聚焦到了一个场景。聚焦到一个场景还不够,现在又聚焦到了一个人。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找准句子默读,师生读,反复读的方式让学生解读,最后在学生回答后他小结了一番,航拍的镜头越缩越小,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战争的残酷。
课外资料对比阅读环节简明快捷地处理好后,引入这篇课文再与课外的两篇进行对比,看文本间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断在接受新的挑战和难题,学生真正思考起来,并明白小说就是文学作品,不是知识文本。蒋老师接着切入本课的写作特点,他依然巧妙地借助第一篇课外文本资料进行对比,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第一篇是直接描写战争的,而这一篇不是直接描写的,而是写战争之后的结果,用来以小见大,写出战争的残酷。接着蒋老师引入小说中的侧面描写,一方面他让学生自己去默读勾画,一方面学生也再次感受到着战争的残酷。蒋老师的人文关怀思想在他的总结中体现出来了,他说我看过很多这个时期的战争片,如果这个时期的战争片不体现反战的思想,一天还在想着报仇的,都不太好。我还读出了一点愤怒,你们有没有?不管怎么样,那么多地方感动我们,是因为情节。
在听得过程中我发现蒋老师再一次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悬念之妙,说到小说,不得不说环境描写。和之前找细节描写一样,学生找,学生分享感受。因为这篇小说没有心理描写。蒋老师将心理描写单拎出来,人物放大至分为两个姑娘、其他乘客、后备役老兵。让学生在知晓原因后,为这三类人补写心理描写。我想蒋老师这样设定可能是想透过孩子补写的心理描写看看孩子是否把握了小说的内涵,以及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心理描写,体会小说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就像蒋老师说的读小说就是这样,像篇章页说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都是这样,百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