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名师课堂学习体会
caili431发起了2019-07-24
2
回复
11
浏览

 

                            

2018年4月8日,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的两节群文阅读观摩课《我来写一首诗—半轮月》和《武松打虎》,并且从蒋老师的讲座中受益匪浅。

学习现代诗一般是学生比较畏惧的,很多小学生不仅从内涵上不了解现代诗,就连现代诗的格式和写作内容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往往在讲的时候也容易比较干巴巴的讲,往往一句一句,一小节一小节的来赏析,这样做的后果是诗歌的美感被破坏了,诗歌的形式也不见得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更不要说能培养他们读诗、写诗的兴趣了,这也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但是从蒋老师带来的《我来写一首诗——半轮月》这节课中,这些困扰我很久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来理解现代诗,甚至爱上现代诗!蒋老师巧妙地通过比较朗读多首现代诗,让让学生发现诗歌最常见的分行写的格式,破除了诗歌的神秘感,拉近了诗歌与孩子的距离,学生感觉到原来现代诗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啊!。

通过几首现代诗的对比,蒋老师带着孩子们揣摩现代诗歌的特点,用“回车”这一形象比喻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的分行现象,又让学生深入诗歌本身去体会诗歌写作本质上的特点,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从这几首现代诗得到了启发:原来诗不仅要分行,而且要有意识的使用到比较典型的修辞手法,还可以颠倒语序,更重要的是诗歌要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含义。通过对比,简单明了的让学生了解了现代诗。在他幽默睿智的引导下,孩子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特点,而且不失精准。了解了现代诗,再让学生写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学生也不会感到突兀和无从下手。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半轮月》,让学生尝试改写《半轮月》,通过与原诗对比品味,让学生再次体会精妙的诗句中所蕴含的神奇丰富的想象以及诗歌的情趣。这样的课堂精妙无比!

蒋老师带来的群文阅读课《武松打虎》课堂,更显示出他的内功深厚,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蒋老师的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学底蕴。置身于蒋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对群文阅读有了全新的体会。蒋老师执教《武松打虎》,就另外选择了两篇课文——《李逵打虎》。《熊阔海打虎》。《武松打虎》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其他的阅读材料也并非是简略一读,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服务。

在一堂课当中,蒋老师带领学生多次理解文本,丰富了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先是引出质疑:你觉得人有可能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吗?如果你觉得人不可能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哪一则材料说服了你? 接着引金圣叹的书评:从《武松打虎》的课文中找句子,在细读中,品味出武松是“人”不是“神”。 然后结合群文阅读,小组合作,分析身为“人”的武松能够打死老虎的条件,并逐条验证。最后让学生再次找一找武松又有哪些过人之处。

武松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这是本节课的切入点 这样的切入点小而深,有别于我们平时讲课时进行的一段一段的人物的分析。这种对比的写法,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论据让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也更容易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在场的所有师生经历着独特的阅读发现和阅读体验。这篇课文原来如此有趣,原来这篇课文运用了写实的写作手法!

无论是《我来写一首诗——半轮月》还是《武松打虎》,都真正让我感受到群文阅读的魅力所在:特殊的切入点,让师生感受到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讲读课,孩子们也从阅读中获得新的信息、新的理解和新的意义。这样的阅读时光如此美好,哪会不赢的学生的喜爱呢?

从这样的课堂中,我体会到传统的单个文本阅读与群文阅读,两者的关系不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而是基础与提高、互补与发展的关系。老师首先要把现在的课文教学想明白了,才能想清楚怎样找出一个切入点。怎样把这样的课堂上好呢?怎样指导孩子学表达、学策略,学思考?怎样组文呢?群文阅读对老师、孩子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思考方式,孩子也要有相关的阅读量和相关的阅读素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在阅读中进行探索,才能获得收获!

先理念、再操作,且行且思!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