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阅读》读书心得 长葛市八七小学 张海凤
zhangshuzhen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4
浏览

蒋军晶,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2016年全国教育改革立异优秀教师,2015年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他是一个十足的“玩家”,把阅览这件事“玩”得风生水起、趣味无量。

本着蒋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提升自己的目标,我加入了毓秀路小学张淑珍校长的“蒋军晶名师工作室”,在这里研修自己是我的幸福和幸运。

加入工作室的第一天,我们不但与蒋老师亲切会面,与此同时,室内布置了一个月内读完蒋老师《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本书是儿童阅读推广人、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的又一力作。2016年7月,蒋军晶创造的《让学生学会阅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在这本书中,蒋老师将自己多年做群文阅读的经验全部呈现出来。书中记录了他和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的故事。这本书共三章:什么是群文阅读;文体与群文阅读及群文阅读的实践。在第一章什么是群文阅读中,分别从群文阅读对学生、对老师的意义;优质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操作取向、操作方式进行了一一阐述。第二章作为这本书的主体,分别从神话教学、童话教学、散文教学、儿童诗教学、小说、寓言、知识性文本这些不同形式的文本,结合具体的课例,向我们介绍了怎么操作的问题。在第三章群文阅读实践中,蒋老师又从通过群文学表达、学阅读、学思考三方面介绍了群文阅读的价值所在。

1.对群文阅读的思考

在第二章神话教学中,介绍了蒋老师上的一节研究课《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课上,蒋老师让学生读了1篇科普文和4篇神话文共5篇文章。看这堂课的内容,像在讲哲学,看过这堂课的视频后,孩子们在忙碌地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不够热闹,如果放到公开课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我们的课堂,能否接纳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我在思考。 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概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甚至有日本的一则教学案例,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读了十几篇文章。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蒋老师谈了三点: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了: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

“群文阅读”到底要做些什么?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 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思考自己

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

蒋军晶老师写道:“目前阅读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使很多老师觉得让自己胜任这份工作的重点不是本体性的知识,不是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是自己的阅读力,而是让“课”像“课”的技术,从而很快沦为技术主义者,对读书,欲望不大,动力不足。”仔细想来,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确没有抽出时间去阅读,我们身兼班主任,繁杂的事物让我们深陷其中,但是没有时间阅读,不爱阅读,怎么可能找到文章,怎么可能总结、梳理出阅读策略,怎么可能发现表达特点呢?我想,我们真的应该放下手机,少看微信,多读书,并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样才能把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就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积累、提升吧!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