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蒋军晶老师的两节课,两节课都是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节是《我来写一首诗——半轮月》。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些替蒋老师担心:陌生的班级,陌生的学生,能写出诗吗?随着课堂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蒋老师通过比较朗读多首现代诗,带着孩子们揣摩现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发现诗歌最常见的分行写的格式,用“回车”这一比喻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的分行现象,感受诗歌的形式。接着让学生深入诗歌本身去体会诗歌写作本质上的特点。既让学生观察“现象”,又让学生洞察“本质”。在他幽默睿智的引导下,孩子们得出了“调换次序”、“运用修辞”、“特别的动词”等诗歌特点,富有童趣又不失精准。破除了诗歌的神秘感,拉近了诗歌与孩子的距离,发现诗歌的妙处。最后,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半轮月》,让学生尝试改写《半轮月》,通过与原诗对比品味,体会精妙的诗句中所蕴含的神奇丰富的想象以及诗歌的情趣。才有了学生的奇思妙想:“风踏着步走来”“河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课堂上,蒋军晶老师机智地点评,平等地交流,用寥寥几个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课堂的把控可谓游刃有余。置身于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我对群文阅读有了全新的体会,不由得对他心生佩服之情。
蒋老师执教《武松打虎》,另外选择了两篇课文——《李逵打虎》。《熊阔海打虎》。《武松打虎》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其他的阅读材料也并非是简略一读,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服务。
《武松打虎》这节课使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听这一节课,我觉得我以前对群文阅读的了解是片面的。原来,我以为群文阅读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主题,但蒋老师在这节课却引领学生三入文本,每次进入文本都有不同的分主题,三次进入文本丰富了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第一次,借助金圣叹的书评,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句子,在细读中品味出武松是“人”不是“神”。第二次,让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分析身为“人”的武松能够打死老虎的条件是什么,并逐条验证。第三次,进入文本找一找武松有哪些过人之处。抓住了我们在讲课文文章时常抓的“三闪”。课堂的最后,蒋老师又出人意料地提供了一些现代人对武松打虎的另类看法。
提供雄阔海打虎和李逵打虎对比感受武松的英勇、机智,我能理解。但提供那么多的其他材料如“老虎与人的对比”“生了病的华南虎战斗力并不强”“人类的优势是‘智力’”等是我想象不到的。我边听边想:如果是我,我会想到这些吗?答案是否定的。蒋老师就是抓住这些不同的文字资料,让大家来感受武松是一个“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也正因为他是人才能够使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流传至今。
可以说这节课让我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三入文本,切入点小而深,老课文发掘出新看点,在场的所有师生经历着独特的阅读发现和阅读体验:这篇课文原来如此有趣,写实的写作手法让武松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
孩子们从阅读中获得新的信息、新的理解和新的意义。这样的阅读时光如此美好,不想下课,还想再多享受一会儿,之前的疑惑也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