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阅读》读后感 襄城县城关镇南大街回民中心小学 张丽敏
zhangshuzhen发起了2019-07-24
1
回复
10
浏览

在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的推荐下,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蒋老师的著作《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此书从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的操作方式、不同题材怎么进行群文阅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群文阅读。读起来,很受益。

蒋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文字让我印象深刻,也带给我了深刻的思考: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是一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尽管里面并没有煽情的桥段。

后来,很多家长移用这个标题追问教育:“今天,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明天,你们该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每个家长都在心里追问,因为孩子的未来是我们期盼和活着的底气。

这么多家长在追问,那我们当老师的是否该一日三省:“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我们可以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教育不是塑造,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但教育肯定可以做到助力成长,最大限度地影响孩子的心性涵养。反省并不是迎合家长、谄媚时俗,反省是让我们在非教育因素干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今天,确认一个老师应该有的信念。作为教师,我想培养怎样的孩子?

我想,蒋老师的思考大多有想法的老师都有过,但,我们的差距就在于,蒋老师想了,也做了。而我们,想了,做的也许只是蜻蜓点水。首先,蒋老师希望孩子们是爱生活的,是向往精神生活的;其次,他希望孩子们是会思考、会发现的。而这一切,在于我们教师引导我们的学生广泛阅读中去发现、去领悟、去思考、去判断……

那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呢?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略读、浏览、跳读,提高阅读的速度。

传统语文课堂上,往往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而群文阅读,则要求学生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群文阅读,意味着不能将“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要有新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一节课中需要读三篇以上的文章,就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高段学生的默读速度也进行了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指导学生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读文后对文本内容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读课文时跳读、扫读,把重点词、句、段划出来读一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指导学生质疑,促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蒋军晶老师就列举了自己执教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一课。首先,他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我认为鸡蛋里黑糊糊的,当时混沌的世界也是黑色的;世界上所有的星球都是圆的,蛋也是圆的;蛋是封闭的,我估计原始人认为宇宙是永远都走不出去的……。类似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传统课堂中单篇课文无法实现的。

三、不同文体,规律可循。

对于不同的文体,如何进行群文阅读,在这本书中蒋老师也一一做了讲解,神话、童话、散文、儿童诗、小说、语言、知识性文本,不同文体在教学时抓的重点不一样。例如:抓住矛盾读懂诗歌,利用反复结构教童话,追索原意教散文等。

蒋军晶老师曾说:只有做起来,才会有真进步!所以,我就在我们班进行了一次“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有两篇课文《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美丽的谎言。我就从这两篇文章导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美丽的谎言”一般都有三个共同的要素:善意的动机、刻意的言行、心灵的震撼。接着,为了验证这个发现,当堂拓展阅读了两篇课外文章《谎言与音乐会》、《伟大的谎言》。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小组讨论验证了“美丽的谎言”具备相同的三要素。最后,让学生们对比阅读《爸爸最值钱》,思考:谎言都是美丽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被当堂点燃。我顺势利导: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进行口语交际。请大家明确观点,收集证据,一决高下!

无论是群文阅读,还是主题阅读,目的都是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阅读更多篇目,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正如蒋老师在书中所说:“我们和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文学表达,并非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和学生尝试像作家一样思考,通过对文学表达的发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我想:这就是群文阅读的魅力吧!

蒋老师在书中提到:孩子们到了学校后只见生硬的“教”,没有柔软的“育”;只有枯燥、快速的“习”,没有生动、缓慢的“学”。孩子们毕业以后,检索一下,似乎没有过共同的期盼,没有过同甘共苦,没有过同仇敌忾,没有过众志成城,没有过独有的可以炫耀的体验,总之,没有刻骨铭心的回忆,没有精神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我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我喜欢变化,喜欢在课堂上制造惊喜,喜欢感动和浪漫。教师这份工作你可以把它做得一板一眼,一成不变几十年挨过去,学生也跟你一起挨过去;也可以把它经营得风生水起、创意无限,你愉悦着,学生也跟你一起愉悦着。我也喜欢这样的教育生活,我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的陪伴和感染下过这样一种幸福愉悦的学习生活。

所有回复
  • 田晓莉 2019-07-25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