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王小红发起了2019-07-24
1
回复
10
浏览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假期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多。我想就其中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语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小学语文教学是教会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是孩子语文的启蒙阶段,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过去的教学中,我在课堂里讲得太多,以致学生学语文不是那么地道。重全部学生,留时间给学生。 
  文中还讲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其中的重情趣一节感触比较深。从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受到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讲到: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地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以前总是把差生,好学生分的很清楚,现在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关于备课:一是要备课标。二是要备朗读,至少4遍。三是要备重难点。四要做到:把生字写的规范,掌握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凡是哟啊造句的词,要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如果要写文章,教师一定要先写一些。叫下水。五要有显性教案和隐形教案,备课要备本领,书写      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这些隐形备课可以称之为基本功。六显性备课要有初读课文,精读课文,作业设计三个环节。七是三年反思成专家。                                             

语文的教学本该像于老师一样,读、写、说结合,让孩子每天可以多方面去训练并且有兴趣地学,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路程还是很遥远。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