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善于观察周围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为了使学生更快的融入习作课堂,不再畏惧习作,产生习作的兴趣。上课之初,吕老师先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平时都玩过哪些游戏,你最喜欢哪个游戏,为什么。孩子们积极发言,课堂瞬间在师生沟通交流中点燃。
接着,吕进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体验“掰手腕”的游戏,吕老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游戏前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游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关注参赛选手的动作、表情、心理;比赛后我们有什么收获。基于吕老师的细心指导,孩子们以前后同学为单位开始了精彩的掰手腕比赛,同桌成为赛场上的啦啦队,比赛现场异常激烈。比赛结束后,吕老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班里的学生,你在比赛中是什么角色,你看到了什么?做了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你的体会是什么。孩子们通过回忆游戏的过程,掌握了本次习作的基本写法。这种寓教于乐的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也降低了初遇习作的畏难情绪,使习作变得简单、快乐。
接着,吕老师出示本节课的习作要求,并提示学生读读习作要求,圈画出本次习作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一边读一边完成教师出示的表格。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习作步骤,使得每一步变得清晰明了。吕老师在学生的发言中相机板书: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在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心情”。板书设计精美,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吕老师的课堂另一精彩之处就是采用学生视频播放的方式,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动作、语言、神态三个方面来表达游戏过程中的人物心情时,吕老师播放了几段在教室里学生掰手腕时的视频,通过重复放映的方式,帮助学生关注游戏过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变化,这种方法对于本节课习作的重点做了巩固和提升。美中不足的是,视频中的孩子的神态不够突出,没有营造出那种紧张的比赛的氛围。
在帮助孩子梳理记一次游戏过程中,吕老师总结到: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感受: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勇敢果断、坚持到底等。然后给孩子们出示了9个四字词语帮助学生运用到习作中,来提高习作的质量。学生一起齐读词语的方式,我个人觉得如果教师能在选择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词语让学生沟通一下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的话,比简单的齐读更有效果。
课堂的最后,吕进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练笔,写一写游戏的过程,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现场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进行师生同屏,这种巧借多媒体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
吕进老师的整节课在活跃的气氛下结束,各年级语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听课、评课,最后,张校长做了总结发言,希望所有语文教师能紧扣语文要素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自作前写好下水文,抓住每节课教学的重点,把课上扎实,在不断地自学研修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