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边的小豆豆》心得 邹静
邹静发起了2021-11-25
0
回复
6
浏览

《窗边的小豆豆》是我最喜欢的教育类书籍之一还记得刚读完,我完全被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那天真、善良、纯洁、自然的行为和语言所打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刻意的遮掩,作者平实朴素的文风,小豆豆随心所欲的流露,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我的心头流淌着温暖的感动。因为喜欢,我的儿子出生后,“豆豆”便成了他的小名。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以前,我讨厌“然后呢”这个词。因为,我不喜欢对人或对事刨根问底,总觉得这是一个特强求的词语,给人以压力,给人以难看。

自从看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然后呢”这篇文章后,我对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吃饭,对于孩子们来说该是多么无聊的事呀!因为有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吃饭时间使巴蜀园的孩子们一直盼望的。我们习惯教育我们的孩子吃饭时保持安静,殊不知这个时段是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绝佳时机。小林宗作老师对于吃饭是这样说的:“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让心情愉快。所以,不要匆匆的吃完,而要花点时间,一边说着各种话题一边吃比较好。”“大家能更善于说话就好了,从这一次开始,吃午饭的时候,每天都由一个人站到中间说说话”但是,对于站在众人面前说话,一开始孩子们很害羞,有的只是一在直笑,有的只是一个词反复重复,有的刚说完开头就忘了后面的内容。小林老师就用了一个简单的词语却开启了孩子的说话欲望。那就是“然后呢”。当孩子说不出时话时,一句“然后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当学生忘了后面的内容时,一句“然后呢”就巧妙的提醒了学生。就这样,“然后呢”使巴蜀园的学生们学会了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也经常对我的学生说“然后呢”!小林校长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作为老师也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不能统一化,而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愉快地生活。

我喜欢巴学园,喜欢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喜欢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形象,甚至喜欢顽皮可爱的小豆豆。凭着小林宗作校长独到的教育方针和不懈的努力,他把巴学园打造成了孩子们的理想乐园。这是一所开放、自由、没有束缚的“乌托邦学校”。从小林校长办学的种种措施中我慢慢地体会出了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首先,顺应孩子天性,让孩子渴望学习。小豆豆上的巴学园没有围墙,而是在四周种各种树木来作为围墙。大门也用树做成。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教室。这样的环境就让孩子喜欢。孩子们在电车车厢里上课,就像是一边学习,一边旅游,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学习各个科目,从自己喜欢的学科入手会非常开心。如果上午就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可以学习自然知识;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在巴学园里没有说教,小林先生从学生兴趣入手,真正读懂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

其次,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小豆豆来到新学校的第一天,小林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而且在这么长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听小豆豆讲话,让小豆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小林校长。他的耐心和对学生的尊重让我敬佩不已,让我时刻告诉自己静下心真诚的听学生倾诉。

再次,关注身体有障碍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小林先生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在小林先生的眼里,孩子们就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他总是想尽办法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小小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他为永远不可能长高的“高桥君”,精心设计校运动会,竟使高桥君每个项目都拿了冠军对身体有障碍的学生的呵护,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自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地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感到与他人无异,这种帮助是隐形的,让学生体会不出的自然地爱护。

最后是激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心。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林先生组织学生在午饭时讲话,讲什么都可以。他通过平实的语言耐心启发那个饭前无话可说的孩子,在他的鼓励下那个孩子也有话可说了。小豆豆在别人眼中时常犯错,并不算是好学生,而小林校长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小豆豆也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或许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小林宗作先生的这些思想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不足,曾经以为大篇的说教会感动学生,曾经以为严厉的督促会帮助学生,其实效果未必好。其实,无形无声的教育才更能打动学生,能让学生真正渴望去学习。而这一切,需要的是老师真正地从心里去体会学生,理解学生,以一名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或许我们会得到的更多。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