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安排了14篇文言文,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课后习题中显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乔莹莉老师首先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不同的形式检测了生字词,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瓮、迸”。接着让学生圈画梳理出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再次感知了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紧接着回忆了古诗文学习的方法,以小组互学的形式,结合注释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柳静老师以关键词猜人的游戏导入,通过出示预学单中学生课前对于这篇课文的发现,梳理出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了多音字“没”,并引导学生理解了“足跌没水中”的意思。然后通过教师读一小句,学生跟读一小句;教师读一整句,学生跟读一整句;教师读全文,学生跟读全文的形式,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接着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动作,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司马光和其余人的对比,感知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最后通过邮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背诵课文。
两位老师执教后,各年级的语文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议课,最后张校长做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评课总结。
张校长在评课时,强调文言文的教学要关注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显示了教学目标。两节课的优点是都能关注到诵读,文言文的教学要重视读,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课堂上要用不同的形式反复诵读,要多留一点时间给读。其次两节课都很重视学法的指导,用板贴的形式呈现了文言文理解的不同方法。文言文理解上难度较大,需要在教学时给学生一些支架,让学生去运用方法理解内容。同时,张校长也带着老师们回顾这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针对目标的达成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背诵人物可以在理解课文大意后,当堂完成。背诵要有梯度,有支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对于第三个教学目标,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张校长建议要把这个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尤其是在理解意思时,可以把现代文和文言文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简练的特点,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张校长还分享了自己最近的阅读思考,希望所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教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练习方法的过程,要有引导,有梯度地学生运用方法,而不是记住了这些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