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忠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简化针对性与一课一得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也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オ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二、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每个语言训练环节都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为学生最终理解课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这势必要求从整体感知课文来着眼选择语言训练点,否则就有可能会不恰当的将部分内容的训练功能放大,从而将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进行。
三、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来源于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
由于语言知识与语言密不可分,所以语言训练必然涉及到语言知识。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时应考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通过训练使学生对蕴藏于课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有些感性认识,经过迁移内化,能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例如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中调达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后来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后却把九色鹿的踪迹向国王告密,这样的行为课文里哪个词语可以概括 (“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这样的行为和课文里哪个成语意义相反?(“知恩图报”)这样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容易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表示此类行为的词语的总结、概括、积累与运用。
四、作文教学与阅读密不可分
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十分令人担忧。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段落不清晰,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等,更别说达到自主作文做到表情达意了。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最后仍然不出像样的文章。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
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来进行充分的读与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我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学生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学生在读中缺乏指导,没有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形成一定的语言积淀,所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阅读的过 程应该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积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积累情感的宣泄方式。当积累达到饱满程度后,学生写的话就变得真切感人,而这一切,得归根于教师的阅读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当然,读完这本书有收获也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这本书我认为适合反复阅读。例如怎样在在课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怎样让语文教学更高效。一本书,一架桥梁,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从迷茫无措到星光灿烂,北辰而现的喜不自胜的顿悟。
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就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