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创新之花 培育思维品质
许昌市光明路小学 袁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样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国内外研究证明,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在全国大力实施学生核心素养下发展课堂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也要转型,要从“知识型”向“思维品质型”发展。当代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可是,静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却发现许多教师还是视“教参”为神圣,习惯于“一字未疏遗,语语悟其神”按部就班地琐碎分析讲解,统一答案。学生则是以教师的言语和讲解作为衡量对错的唯一标准,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没有丝毫怀疑和违背,缺失了学生自己撷取信息,建构意义的阅读历程,更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 与发展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思维品质,分为五个特点,即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加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大纲规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认识2000左右的字,显然要求教师尽快地“授之以渔”。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方法作为规律性的知识,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和重大的实践价值。对教师来说,应当结合课文自然渗透;对学生而言,方法的掌握应经历自己领悟的过程。比如人教版第二册《识字8》是学习一组带“青”字的形声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学完生字后进行方法的传授。先让学生找出带“青”字的字,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字在读音与字形上的异同,然后结合各字的意义思考“睛、清、晴、请、情”等字读音相近,意义却不同,这与偏旁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可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对规律有所领悟,教师再总结“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声旁多标音,形旁多表义。掌握规律性,困难变容易。”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看看哪些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区分音形义。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语文教学中,应强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以便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识字过程中训练说话,让学生乐于识字。
我常常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结构、扩词、造句,让学生边学边画边表演,把对字形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如教学“水”,我一反以往的做法,先问:“你知道哪里有水?”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大海里、有的说长江里,有的说小河里,还有的说在洗手间里,雨中的街上等等。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又问:“水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找一找。最后与象形字对比学、写现在的汉字“水”。学生不仅很轻松的记住它,还认为这是自己找到的“水”。又如学习“喝”、“渴”时,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表演了“口渴”和“喝水”两个小哑剧,再让学生自己模仿做“口渴”和“喝水”的动作找感觉,并说一说是怎样区分、记住这两个字的:”喝、渴“右边相同,不同的是左边偏旁。喝水需要用嘴喝,所以带口子旁。渴了是因为想喝水与水有关,要带三点水旁。在教给学生识字的同时,利用动作、凭借情景结合语言进行训练。这样,一个字就有了生气,有了情感,学生不仅会识、会写、会用,更重要的是在学字的过程中通过识字,学习词语,学习说话,来学习思维和表达的方法,从而达到识字教学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目的,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加强言语交流训练,抓住教材思维空白点,捕捉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材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
如上《司马光》一课时,设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救出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说,爬到假山上把一根树枝伸到水缸里,小朋友就得救了,水缸也不用砸烂了;一个学生说,大家齐动手把水缸推倒了小朋友就可以得救了。从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中,闪现出可喜的求异思维火花。又如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的基础上,就设问:你喜欢哪棵松树?为什么?有的说喜欢大松树,因为它有了优点不骄傲,小松树对他不礼貌他也不和小松树计较;有的说喜欢小松树,因为它听了风伯伯的教育后,能改正缺点,我们要向它学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想、动口说,不仅受到了教育,也提高了从内容理解到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
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最理想的手段之一,也是小学生作文起始的必经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增添了口语交际训练项目,而且每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具体形象的图画,设计了提示或问题,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上好“口语交际”课,抓好口语这一基本训练,能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在教材中,每单元都设置了口语交际课,但这些训练内容的设定往往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有所冲突,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情灵活整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教材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口语交际训练,但每单元只有一至两课时,仅靠这些远远不够。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内涵深刻的课文,这些都是有待教师开发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留白,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拓展,巧妙设计话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
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利用创造性的作业和检测,巩固学生的创造力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状况。一场意想不到的遭遇,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都会激起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次契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之源。因此,教师要努力将口语交际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在生活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习了《学会鼓励》,就可以捕捉一些机会,去鼓励身边遇到困难的朋友、同学;学习了《学会请求》,在遇到事情需要别人帮助时,应该尝试着去请求;学习了《学会道歉》,在犯错后就可以真诚地向他人表示歉意。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学校及社会上的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去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样,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口语交际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
布置创造性作业时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框架,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作业。例如,设计巩固生字的作业,能力弱的学生就抄写几遍或看拼音写字词;能力强的学生就设计形近字、同音字等多种形式的组词。让学生设计作业,老师要加强指导,除授以设计作业的基本知识外,更要对学生设计的创造性作业加以评析,积极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在自己设计作业,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充分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人,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它不停地在变,未来属于勇于创新并且善于创的人,愿我们精心栽培的创新之花盛开,从容地拥抱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