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唱读这种读书形式,是在许昌听一位女名师的课。她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首词——《渔歌子》,这节课最大的特色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有感情地朗诵词,甚至是吟唱出来。当一位女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拉着稚嫩的长音,激情高亢地吟唱这首词时,台下听课的老师都被震撼了,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虽然年纪大了,读书却读的很投入,很有个性,就像给电影、电视剧配音。特别是人物对话,比如他讲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爱如茉莉》,他读文中母亲“嗔怪”“我”的对话,把母亲埋怨中流露着爱怜的语气都给读出来了。活脱脱一位慈母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当然并不是说他读的很合乎普通话的标准,但的确很形象,很生活化,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我们长葛市教研组的一位女教师讲的一节经典诵读观摩课——《笠翁对韵》第十三章 “覃”,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她采用了多种读书形式:诵读,吟唱,快速读,慢速读,中速读。在读的时候,学生还有节奏地拍手,这样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一堂原本枯燥的经典诵读课,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却是学生学习得兴味十足。
名师的大胆尝试让我开了眼界。有感情地读课文是我们班的弱项,我也想扭转这种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个性化诵读。
经过认真的学习摸索,总算掌握了一点门道。对于一般的课文,我让学生必须做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人物对话的课文,先让学生熟读,仔细揣摩人物感情,再分角色朗读,进行个性化诵读比赛。如读《慈母情深》中我和母亲的对话,必须联系当时母亲工作的环境——“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人物对话几乎是“喊”出来的。学生一开始不好意思读。我就以于永正老师为榜样亲自范读指导。学生开始觉得有些好笑,但见我读的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他们也渐渐地能放开读了。
诗歌具有内在的意境美和外在的韵律美,在古时就是用来谱曲演唱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诗词经典的诵读要以吟唱为主,在唱中感受诗歌之美。苏轼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是被谱成曲而广为传唱吗?优美的旋律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然令人心怀激荡,近来传唱得还非常火。学习这首词时,不如教学生吟唱,学生肯定喜欢。没有谱曲的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谱曲。现代诗就更好说了,它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在对诗歌《最后一分钟》的诵读中,我们班的文娱委员王杏同学就别开生面地运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唱了起来,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如今为诗歌谱曲、唱诗已成了我们班学生学习诗词经典的独特而有效的方式。他们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多种新的形式,如说快板、绕口令等。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即使唱得很不像样,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喜欢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便于进一步理解。对于古文诵读,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国学经典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特别适合小学生朗诵。《论语》、《大学》是圣人的言论,说教性很强,不适合吟唱,可以让学生放声诵读。我让学生回忆电视上私塾老先生教学生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闭着眼睛、拉着长音、抑扬顿挫,等等。提倡学生回归传统,模仿中国这种流传千年的独特的读书方式。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进入读书状态,有利于更好地感受传统经典诵读的魅力。
不同的文章适合不同的读书方式,作为老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读书方式上的多元化,使学生在个性化诵读中真切地感受经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