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意味深长,最近这半年的班主任工作更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接手一年级的班主任开始,我意识到了在小学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妈妈的不可替代性。我们班有一个学生XXX,学校大部分老师都认识,特别是有我们班课的老师,对她应该特别熟悉,因为她一见到去我们班上课的老师就抱着老师的大腿不松手,课堂上也是格外的活跃,凳子永远不会老实地呆在屁股下,课堂作业随便应付,家庭作业基本不完成,对老师的话要么是充耳不闻,要么是怒目相对,批评她,她一脸不屑,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表扬她,维持不了五分钟依然如故,各方面表现不好,成绩自然也不好。跟孩子谈让她上课守纪律好好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来督促她,好景不过两天就恢复原样。跟她妈打电话沟通,妈妈总是说忙没时间没办法,从来不主动询问孩子的情况,需要家长参与的学习活动也是基本上不配合。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单单依靠教师去改变,去影响肯定力量不足。
怎么办?还是需要我主动继续去找她妈妈来说,可是我说了好几次没什么效果,还要怎么说呢?
我能说“母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吗?我是谁?我是孩子的老师,不是妈妈们的老师,她们忙于生计,没有闲工夫听我的说教。我能说“既然你不管孩子的学习,那还送孩子上学干什么”吗?不能!这种遣责盛气凌人,会伤害做母亲的心,而且于我看来,家长与老师应是“统一战线”上的兄弟姐妹,这样的语言明摆着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我就本着“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多次与她沟通交谈。我想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可以体谅的原因,即使家长封锁沟通的大门,我还是要努力寻找到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于是,我持续不断的把XXX的在校情况发送给她,并适当的提出一些小建议希望她能配合我,并告诉他具体应该怎么做,XXX一有进步我就跟她分享,妈妈看到我给她发孩子的在校情况,刚开始只是敷衍几句,后来看到我一直坚持发就慢慢的交流多了起来,采纳了我的建议后的孩子有了进步,妈妈自然是开心,也更愿意配合了。后来她妈妈就开始主动跟我沟通。原来她是二婚,XXX是前夫的孩子,她与现任丈夫有一个小孩不满一岁,夫妻关系也不怎么好,甚至打算再次离婚,经济情况也不怎么好,现在忙着做微商赚钱,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管孩子。知道这些之后,我明白了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孩子应该是严重缺爱导致的外壳坚硬,与人为敌,但内心其实异常脆弱,于是我就从新从孩子身上找突破口,不再跟她谈学习上的事,不再批评她课堂上的不守规矩,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我从她生活上入手,我询问她在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开心的我跟她一起开心,难过的我陪她一起面对,她今天有没有吃饭,我就给她拿一个面包,没水了,我给她倒一点,作业没做,去办公室里我给她辅导,一句也不批评,接连几次,我发觉她不再那么坚硬了,于是,我给她写了张小纸条:XXX,你进步了,我好开心!“纸条给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低下了头。下午再来学校的时候,她快步跑进办公室塞到我手里一个东西,原来是一块糖,那一刻,我想,她的心已经被我慢慢地打开了。她进步了,虽然课堂上还会有之前的一些坏习惯,但是在跟老师说话时,语气柔和了许多,眼神中也没有了敌对与不屑,她在慢慢改变,我相信她会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与他妈妈共同的努力。
由此,我想,家长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一定是有原因的,当家长的沟通之门关闭时,老师应该转变思路,去尝试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他人的行为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换一种思维,你不跟我沟通,那我就主动跟你沟通,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