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幸福的莫过于拥有这些丰富多彩的小故事。来自郑州十九中的杨卫平老师,就把她的教育故事分享给了我们,从中,我既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师生情,又体会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就是播撒爱的种子,然后静待花开。
一、用陪伴代替说教
这是杨老师为我们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在杨老师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初到校后不认真听讲,到毕业时年级第一,这样巨大的转变,并不是老师在他耳旁说教了多少大道理,而是用耐心、关爱、陪伴一点点感化孩子,给予他前进的动力。
反观自己,虽然平时能做到对学生关心爱护,像朋友一样友好和谐,但面对那些学习习惯较差、进步较慢的学生时,仍不免太过急躁,唠叨太多。殊不知,学生想听到的并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想要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不会被老师放弃,自己被允许慢慢地进步。我想,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信任,耐心陪伴,帮助他们找到勇敢和自信,这才是我最应该做的。
二、好老师经得起打磨沉淀
之所以杨老师说好故事靠修炼,其实主要是告诉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要学会打磨自己,沉淀自己。
修炼一颗学习的心,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向名家学习,多看名师讲座和课例,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向同事学习,多听课多反思多探讨多总结,合作才能达到共赢;向学生学习,从小孩子那里汲取智慧,获得新的灵感和体验。
修炼一颗进取的心,做一名进取型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正是力争进步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时期,让自己做得更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为自己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朝着目标不断地前进。
修炼一颗柔软的心,做一名奉献型教师。如果把学生看作是一棵小小的幼苗,那这幼苗一定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悉心照顾,我们为之倾注什么,幼苗就会长成什么样。只要我们秉持着一颗柔软的心,说温柔的话,做温暖的事,献出无私的爱,相信学生就能“爱其师,信其道”,从我们这里获得成长的力量。
三、善用课堂主阵地
好的课堂,是分享,而不是给予。我们常常说,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那究竟怎样才算以学生为中心呢?必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的化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得知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以学定教,充分地做到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二要先学后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交流,随后教师再进行指导;三要多学少教,多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大胆放手,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整场培训,杨老师都给我们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她那愉悦轻松可爱的状态,让我不由得从内心敬佩。学生拥有这样的老师,怎么会不幸福呢?希望我也能够朝着目标努力,早日成为像杨老师这样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