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教授说:“当年轻人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要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变生活风尚,就要提倡读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写作能力、思维品质、人格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整本书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一、立足儿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当学生对阅读的文本产生了兴趣,就会愿意探究下去,这也就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一点创意,多采用一些新鲜的方法来刺激孩子。
(一)依托语文课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一些课文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提到作者的信息,写作背景,其他作品,勾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读一本书。如在讲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时介绍这篇有趣的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再如三年级下册阅读策略单元习题中出示了书名,让学生猜测内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发学生阅读的契机。“躲猫猫大王”会讲一个什么故事?通过阅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兴趣很高。
(二)营造阅读的阅读环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学校期间随时有书可读。老师也可以参与到“捐书”的活动中,这样能极大的促进孩子的阅读欲望。在开学初,我便在班级建立起了读书角,对于捐书多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读书角的书越来越多,读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了班级读书角,课间也有了很多拿着书不舍得放下的“小书迷”。
(三)课内“共读”,激发阅读期待。“共读”就是全班一起读一本书,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共同成长。同伴的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共读”能极大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质。根据阅读兴趣,一般讲“共读”,可以将课内“共读”分为三种课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主动读的导读推荐课、以了解阅读进度,明晰学生阅读困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目标的推进指导课和以读书分享为目的的分享交流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读课,让学生采用预测、猜读的方式对推荐的书充满好奇,产生阅读的欲望。在上《夏洛的网》导读课时,我先介绍了这本书的评论,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我选取了其中弗恩爸爸准备杀威尔伯的片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威尔伯的命运到底如何?课堂的后半时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书寻找答案。
二、方法引领,获得读书乐趣。
统编教材的基本编排理念“三位一体”,即在精读课文中习得方法,受到熏陶和激发;在略读课文中内化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最终延伸为课外多篇阅读,拓展为整本书的阅读。基于这样的编排设计,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关于“快乐读书吧”,关注阅读策略单元,关注单元导语,从教材的“暗语”中提炼整合出阅读策略,引导孩子把方法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去,真正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这是教师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阅读整本书,首先应从认识图书封面开始,学会看目录。从封面中了解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相关信息,从前言中了解书的主要脉络、创作背景,从目录中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二年级的“快乐读书吧”中教会了孩子这样的阅读方法,需要孩子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巩固。如在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时我引导孩子关注书的封面,从封面中猜测书中可能会有的人物。读一读书的前言,了解故事的梗概以及塞尔登的创造背景。
(二)阅读整本书,可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在读整本书时教师应根据徐盛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如根据情节推测故事的发展,提出不懂的问题,探寻答案,进行批注.....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读《稻草人》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稻草人体会人物的心情。在读《安徒生童话》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推测的方法,在某些情节停下来,寻找线索和证据,猜一猜剧情的发展,从而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三)阅读整本书,通过“阅读单”建立读书“图示”。借助“阅读单”可以教会孩子阅读策略,也可以将孩子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以及迁移。如在读完《稻草人》和《安徒生童话》后我在“阅读单”中设计了比较的图表,引导学生思考中外童话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四)阅读整本书,指导学生做好摘抄。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归类摘抄下来,同时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思考这些语句哪些地方比较好,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为今后的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如我们学校一直使用的阅读卡来让孩子记录当天读书内容、积累的好词好句,三年级后我还在阅读卡中增加了一项备注栏,让学生把自己读书中的思考记录下来。
三、开展读书活动,延伸阅读的宽度。
好的读书活动可以延伸学生阅读的宽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极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如开展童话剧表演、讲故事比赛、制作读书推荐卡,续编故事、仿写故事等活动,既可以展现孩子的阅读成功,也可以促进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三年级时在共读《安徒生童话》时,我在班级发起了童话剧表演比赛,孩子们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童话故事,自发排练,准备道具,最终呈现了一场笑声不断的比赛。比赛后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老师点评的方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童话的特点。
四年级读神话故事时,我让学生用喜欢的人物给小队起名字,制作小队的队名小报,孩子们兴趣很高。在合作的过程中也理解了这些人物身上的品质。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激发其阅读兴趣,帮助其获得阅读乐趣,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寻找整本书阅读的契机,将语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有效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