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版教材相较于以前的人教版教材选编了更多的长课文。“长课文究竟该如何教?”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难题。笔者从思维能力提高的视角来思考长课文教学的策略,根据直觉思维理论,在教学中要默读与朗读相结合,训练语感、注重整体感知。根据形象思维理论,在教学中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根据逻辑思维理论,要引导学生对话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创造思维理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长课文、教学策略
长课文的阅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浏览能力、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快速阅读的能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同时长课文的学习能够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究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阅读者,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力,选文普遍偏长、偏难。因此统编版教材相较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选编了更多的长课文。“长课文究竟该如何教?”一直都是困扰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统编版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序列性编排体系,为我们甄选长课文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又为我们落实“语文要素”提供教学方法上的支持。教育就是授人以渔,这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畅游语言文字海洋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路径。因此,笔者尝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层面探寻长课文教学的策略。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统一的,语言时思维的外壳,思维需要借助语言材料得以展现,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语言也得以发展和提升。因此,如果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那么“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标志。从思维层面探索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使长课文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直觉思维:默读与朗读相结合,整体感知、训练语感
直觉思维,是指在遇到问题时跳过分析与思考,仅凭直觉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判断,有时也表现为对问题的“灵感”或“顿悟”,或者是对结果的“预感”或“预言”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脑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无论是思维过程,还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是直觉思维活动异常积极的过程。
首先,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体性,直觉思维习惯于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把握。长课文在内容上融合了价值观、情感、能力、审美等更多方面的教育目的,在形式上整合了字司、句、篇、语、修、逻、文等更多的言语知识。面对如此复杂的长课文,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文章所承载的其他教学价值进行深入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文学家雨果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船员、乘客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位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编排,本文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品质。面对这样一篇篇幅长、生字新词多、句子表达含义深刻、文章立意深远的文章,如果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学生是很难仅仅从语言、动作的描写语句中体会人物品质的。所以在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之前,必须首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语感,对语言的积累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会越透彻,语感就越强,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就越强。长课文丰富的言语形式为训练语感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素材。据统计,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长课文共47篇,在单元导读页或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默读要求的占43篇。长课文是锻炼学生默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的首选方式。如果在精读课文中再配以朗读训练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悟文章的重点句段。《“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文中的对话描写才能体会到船长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形象思维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用形象化和表象化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帮助我们获取直接的、即时的、客观的信息。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图景;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也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联想是形象思维的翅膀,当我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常常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形象,借助联想、想象,升成为一幅幅画面、一首首音律、一丝丝意蕴。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品质。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呢?”原本以为这一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经进行过“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的学习。可是在课堂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容易找到动作、语言的句子,但在体会人物的品质时却以偏概全、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究其原因是学生孤立地看问题,不能根据句境、文境,联系上下文分析问题。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对事故发生时船上混乱场景描写的语句进行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再与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动作进行对比,使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引向全面、引向深入。
三、逻辑思维:对话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逻辑思维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形式进行思维,获得的思维结果具有逻辑性。在逻辑思维中,常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语文学习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文章的精彩段落,美妙词句都包含着作者的思维逻辑,文章当中的所有的文字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的,它们的作用是有轻重之分,高低之别的,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言语形式的学习其实就是透过由形象思维构成的种种优美语句与精彩段落挖掘其中蕴藏的逻辑顺序。一旦掌握了语言中的逻辑顺序逻辑关系,就可以应对任何类型的文章了。新课标指出: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长课文中段落和语句多,逻辑顺序与逻辑关系也较为复杂,理清长课文语言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情节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创作的。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先按照因果关系这样的思维逻辑将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小标题,最后将小标题串联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细读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作者缜密的思维逻辑性。课文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从这三句短短的语言描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语言的逻辑是总分关系,第一句话制止人们混乱、要求大家听命令,后三句话是具体的命令,这样简短的三句话。在灾难面前维持秩序拯救所有人的生命 , 这是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表现 ;在危急、混乱的情况下想到救援方案,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的表现;让妇女先走 , 关爱弱小 ,是哈尔威船长履行做人之道的表现;强调被困人数却忘了自己,是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表现。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这句话时要,要与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对话,与哈尔威船长进行对话,分析其中的思维逻辑,从而对人物的品质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体会。
四、创造思维: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和延伸,是人类思维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思维活动,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特征,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新课标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鼓励、激发、引导使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创设迁移训练,注意课内与课外相联系,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铺设路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语文阅读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统编版教材中长课文的体裁从“拟人体”到“常人体”,文学性在不断增强,将想象世界与生活相互勾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建构自己,借助于对语言文字的思辨,借助于语言文字拓展的视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以培育。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后习题第三题“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考察,旨在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在这一环节引入了克莱芒长大后 给哈尔威船长写的信,以此激起学生心底最深刻的感受:“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让学生走出文本,融入生活,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思维的创造性得以提高。
长课文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优质资源。从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探寻长课文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更多一份理性、更多一份科学,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J].中国教师报,2020(9).
[2]朱旭光.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的路径、内容及策略[J].语文建设,2020(8).
[3]高修军,朱旭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8).
[4]孔维春.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
[5]夏红梅,郭惠宇.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