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马文婕发起了2021-12-07
0
回复
6
浏览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中年级阶段对于学生语言能力训练起关键性作用的文章。正因为如此,这是一篇已经有20多年“教龄”的老课文了。在统编版教材中,它被选编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承前上来说它承载着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的习得与运用。从启后上来说它为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的语言美的品味做了铺垫。从篇章结构上来说,这篇文章总分结构明朗,能够帮助处于语言组织能力提升期的三年级学生形成初步的文体意识。从语言细节上来说,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恰恰满足了想象力丰富的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启发需求。从生活关联来说,这组单元的安排恰合北方的时节变换,而这篇课文又恰巧出现在秋雨最频繁的这几天。好一篇文章啊!

      可就是自己这样过于理性的解读,破坏了它整体的美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灵性的,他们坐在教室里的一刹那就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知老师的心思,以博得老师的关注,所以他们对老师情感、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只有自己品读出文章的美,才能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在备课时自己要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来培养和挖掘对课文情感。自己读出关于课文内容的联想,自己读出作者所创设的画面,自己读出对作者的赞叹,自己读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相关情感。

      提问的思路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时常感慨课时不够,学生反馈常常因出乎意料而收不住场子,这样的问题是与自己问的问题指向不够明确有关。问题太大,太散,学生的思维就自然广阔无垠。就如今天课堂上的主问题“你喜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全文5个自然段,数百字,数十句,交流一节课怎能交流完。其实我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第二自然段重点交流,怎想学生交流了一句话就跳跃到后面的段落去了。如此,我也不得不跟着学生跳跃,第二自然段也失去了重点段落的意义。在宋书记的建议下,如果把问题改为“作者写的秋天的雨的这几方面,你最喜欢哪一个方面?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问题会帮助学生精准的把思维聚焦在段落上,再加上第二自然段在字数上的天然优势,聪明的学生自然会喜欢上这一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按照李校长的建议将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特点,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仿写,背诵……本课的学习就更加水到渠成了。

      评价语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塑造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无限潜力的关键手段。别的评价手段对于评价和反馈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稍有耽搁,评价效用就大打折扣。评价语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两大优点,对于学生心灵的震颤也是持久而精准的。反思今天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确是因为自己的评价不够具有积极性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己总是结合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这些能够带给学生深层次影响的评价。在宋校长的点醒下,我深深的意识到课堂上对吴同学的背诵评价多了一分指责而少了一分鼓励。下午得延时服务时间,我借助他书法作品的进步对他这学期的表现给予了全面的肯定和表扬。我立刻捕捉到了吴同学最坚定而幸福的眼神,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发自肺腑的称赞带给学生的能量。我也体会到了杜书记说说的“让孩子幸福在课堂上”的意义。

      学习方法的科学选择决定学习效果。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读说听写,读和听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没有高质量的输入,输出是难有质量保证的。反思自己常常埋怨没有积极性的孩子们,每当读课文时他们是多么情绪高涨啊,可往往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分析课文而打消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读怎有感,学生的情感自然也无处激发。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实现要如畅校长所说“要通过读让纸上的文字动起来”。要通过比赛读,接力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读,把课文从读对到读通顺再到读出感情。如果在本节课学生交流完第二自然段的颜色特点之后,再和学生合作读读这段话(我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二三句话,男生读第四、五句话),学生应该能够很快发现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密码。如果在学生背诵时加入与本文情感基调相匹配的背景音乐,调动学生的多个感觉器官,学生背诵起来会更加投入,记忆也会更加牢固。听的能力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相关,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别,对于注意力控制能力强的孩子而言,他的有意注意时刻在场,不必老师过多的提醒和关注,班级里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即是如此,对于注意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而言,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的吸引孩子的无意注意。学生发言的话语体系便意在此处。

     一课多得,希望不仅于自己,更于班级里的每一个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