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展素养
看星星闪烁发起了2021-12-07
0
回复
8
浏览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方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将“朗读”定义为:“朗读即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可见,朗读有助于学生领悟欣赏文本,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识字认字,提升语言文字感知力,是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朗读教学并仅仅不是单一的学习朗读,包括朗读能力的训练和运用朗读手段进行阅读,更注重于教师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通过朗读达到朗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将朗读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生朗读层面,缺乏方法指导;或是重分析轻朗读,缺乏重视;或是朗读教学枯燥低效,学生被动朗读。因此,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明确朗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探寻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朗读要求具体化

(一)正确解读新课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朗读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总体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教学的核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课文朗读的学习,而“学习”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主旋律。教学要依据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朗读,从零起点扎实开展朗读教学,引领学生在课堂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延展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与实践,使朗读逐渐读转化为学生最基本的言语技能。

(二)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朗读能力发展的序列目标

部编版低年级教材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一年级上册朗读重点在于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停顿。如《秋天》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明确出现变调的练习,这就要求老师做好正确示范,以便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做到正确朗读。《雨点儿》一课首次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陈述句,学会根据角色进行朗读。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明确要求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小公鸡和小鸭子》则侧重对话朗读的训练;《端午节》《彩虹》则重在读好长句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朗读要求注意语气和重音,在第二单元《一匹出色的马》中第一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套教材编写来看,部编版教材对朗读的要求清晰具体,前一训练目标与下一个训练目标循循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反复训练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朗读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增长朗读比重逐渐降低。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能力发展顺序,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教学朗读要求具体化、可操作化

《一匹出色的马》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为笼统。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文章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将文字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内心并通过朗读恰当地表现出来,只要感受深刻而独特,表达真挚,朗读自然,能够感染听众,都可以说是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本课时,朗读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要先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可通过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指导朗读,如“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一句朗读教学,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时语速稍缓;第三步抓人物对话体会心情,分步训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 依托文本体裁特点,朗读方法多样化

朗读训练常用的方式有:一教师范读,这是最有效的指导方式。二学生单读,既能体现个性化又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是最好的训练方式。三学生齐读,四分角色读,适合故事等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部编版语文教材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了体裁不同的文章,涵盖诗歌、散文、童话、小说、文言文、说明文、寓言等,朗读要求也各不相同。散文需要朗读的篇目最多,其次是童话、古诗,再其次是故事和儿童诗。对于诗歌等音律感和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可采用齐读、配乐读,复沓循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儿童情趣。如《传统节日》朗读教学时,可采用男女生对读,拍手读,接龙读,齐读等。在童话故事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示范朗读开始,增强学生对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心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叙事文本语言优美,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对这部分的文本进行朗读时,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情感,创设朗读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作者的内心。对散文进行朗读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情境,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比如《找春天》这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重点在于重音与语气的训练,不必过多地分析讲解,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抓住“探”“吐”等词读出自己的体会。

  • 巧妙设计朗读教学,朗读指导有效化

教师应提高朗读教学设计的意识,统筹考虑教材和学生,从而根据课标、学情、教材等精心地设计朗读教学。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占用时间最多的,却往往是备课花费时间最少的。汪潮老师说过:大凡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有一手朗读的绝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备课要从备读入手。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备好朗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稳扎稳打地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素养。

(一)做好示范朗读

最有效的朗读指导莫过于示范朗读,可以采用音频范读,也可教师示范朗读。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缺乏人生阅历,情感简单,往往不能透彻地理解文章情感。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示范读指导,运用朗读技巧去引导、启发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情感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如同孩童一般大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语言之美,提前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之处,适时地点拨。

(二)带着任务朗读

朗读教学时应向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和任务,学生清晰朗读的重点和方向。漫无目的地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产生心灵的碰撞,更不论阅读方法的获得。

(三)朗读空间自由化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朗读应读出个人品味。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把冗杂的分析与讲解归还给最简单有效的朗读,书声琅琅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人物的精彩人生。齐读便于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单读能暴露朗读中存在的个性问题,以便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 关注个体朗读能力,朗读评价个性化

朗读不是为了读而读,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反馈,进行评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朗读评价多元化

朗读评价的多元化是指朗读教学中发挥主体的作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师生评相结合。通过评价主体的不同,学生能全方位地认识自己的朗读。如《雾在哪里》朗读教学时,要读出雾的淘气,可以问学生自己:“你认为你读出雾的淘气了吗?”“那你想怎么改进下?”也可以采用生生互评,“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他对春天的赞美了吗?你来挑战他。”

(二)朗读评价针对性

朗读评价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教师评价而言的,教师的评价不能过于笼统空泛,只是一句“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读得很好”并无一点针对性,没有价值。朗读评价时,教师应指出哪里好,如果读得不好,也应该具体指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自己的朗读哪里存在不足,如:“你很有自信!”“我注意到你的语调微微上扬了,读出了喜悦之情。”“缓缓到来,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老师面前展开。”教师可以从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情感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具体评价学生的朗读,如果发现错误,应该及时指出并且纠正,将评价落到实处。同时, 评价之后还应该有具体的建议,并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朗读的不足应该课后继续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朗读练习的检查。

国家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说,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发现,即“独特的感受”。让琅琅书声响彻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扎实有效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肥沃。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