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课堂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课堂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赏析、创造等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设计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一个主问题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 达到语文课堂的高效。如何在设计课堂主问题呢?
(一)立足学生,主问题设计力求符合客观性。
设计课堂主问题以学生质疑的问题梳理形成.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预习,将不理解或很想了解的问题写书上,作批注。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到课堂上,纷纷晒问题,期望得到解决。于是一种现象产生了:孩子们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活跃了,但也形成“满堂问”模式。老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回顾整堂课,看似热闹,收效甚微。困惑之余,我开始反思。我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可分为两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表层的、简单的,很容易解决的)。如果将一个个问题梳理成一个至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大家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讨论,那么课堂开放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集中。经过几番尝试,我采用如下策略:课前的预习质疑时,让学生尽量有条理地将问题写出来,交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收集、整理。个别的、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有共性的则交给老师。与教学目标和任务无关或不是直接相关的,则可以延伸到课后解决。语文课上前五分钟,老师将共性有价值的问题呈现于大屏幕上,讨论后合并成一至两个主问题。接下来结合主问题,进行对话、体验、感悟、交流等活动。这样的课堂交流显得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时大家会结合主问题展开争辩。不过,万辩不离主线,老师轻松地成为课堂的掌舵手。
(二)变散为聚,主问题设计力求理清文章脉络。
(1)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教学《猫》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1、课文写了哪两种猫?2、这两种猫各有什么特点?3、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细读课文,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大猫和小猫。大猫则主要介绍了其古怪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有时胆小,有时勇猛。小猫则主要介绍其可爱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小猫在屋里和院子里各种方式的玩耍。(2)由重、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问,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频繁的提问让学生静不下来,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大量时间。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表面的、随意的、模糊的、笼统的,学生要么是不需要认真思考,要么是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么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多大的价值。课堂中的提问都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答案要么是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简单的是非问,这样的课堂既费时又无效。深人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精心切入,精心设计主问,使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我从课文重、难点出发,整合了课堂中的众多小问题,设计了主问题。上课时,围绕课堂主问题,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诉说感受,朗读与交流中学生体会到情怀。
(3)抓住课文标题,设计课堂主问题。研读课题,往往可以从中窥得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把课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较长,涉及的内容多。文章的标题富有深意,它涵盖了全文内容。课题中的“美丽”集中体现了居里夫人个性特色,是作者重锤敲击的一条主线。我在上课时从题目入手,紧扣“美丽”展开教学,出示主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美丽”?生:我从“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这句话看出居里夫人是位很有气质、端庄美丽的女子。生:我从“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读懂了居里夫人的为了科学献身精神,同时也折射出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的追求的美丽。“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算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布置学生小练笔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学生围绕“美丽”这条主线展开讨论,深化升华对美丽的认识。使课堂环节清晰,内容简约,扎实有效。
(4)紧扣人物性格特点,设计课堂主问题。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情,通过阅读学生都能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孩子们课堂上长时间朗读,品味事件描写叙述,提炼出人物性格,发表见解,不失为上写人文章的好办法。
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设计问题。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要么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要么赞美人物的美好品格,要么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老师设计出各种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理解,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作者的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所以在备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引导启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另外在学生交流语句的过程中,还可以设计问题: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最好?通过这些问题的恰当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用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提问的问题设计上,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精心构思,恰当运用,让寥寥几问牵住悠悠课堂,牵住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