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懂课堂》之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吕进发起了2021-12-07
0
回复
12
浏览

       《读懂课堂》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倘若不研究儿童,就像一个医生不研究病人一样,是荒唐可笑的。的确,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传授生活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的场所。在《倾听儿童的声音》这一章节,我认为教师应该去学习一些关于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性知识或心理学知识,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把儿童看作成一个发展的个体。而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撰写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认真研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课堂观念和课堂教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不足亦或是有哪些做法与文中作者提到的相似,可以加以优化。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看到《课堂转型的焦虑》这一章节,实在是写出了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每一位尝试用小组讨论来教学的老师的心声与困境。我认为作为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而又产生闲扯的课堂,几乎都是该课堂原本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可言。也就是说问题在于老师,教师提出的课题调动不起小组合作者们的兴趣,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不了倾听和合作的关系。那就耽误了教学进度,进而影响课堂效率。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以识字和写字为主。我在讲校级公开课《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时,重点是识字。在分享识字方法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展示。由于孩子处于低学段,我要求每个小组都采用固定的话语来进行汇报。例如:小学合作学习“粮、食、网、造”这四个字,组长先说:下面由我们小组来给大家展示,请同学们认真听我们小组把这几个字读2遍。组员则是说:我是用xx方法认识的x字。然后齐声读生字并组词,结束语是: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最后,我再领着学生一起回顾总结识字方法。到了二年级,随着孩子表达力的提升,在识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我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字的结构及笔顺,田字格占位注意点,与那些字形近,组词,造句。刚好书中也提到课堂教学的第三要素是人际互动。越是低年级,作为小组活动的人数和时间应当相对少,一些难度也应当低些。这是因为合作行为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儿童中较少发生。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实施非常有必要。教师必须要有先导性,勇于尝试。这个尝试是长时间的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不必去考虑效率和时间,进度与成绩,专注于做,不问前程,必定会柳暗花明,方可像书中所说的真正成为成功的采用了协同教学的老师。

       二、小作文创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读到《知识竞技:规则与平台》这一节,“知识的竞技”直白一点就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产生愉悦感。里面还有这样一段话:班级的成员承担各自多样的角色,彼此是有差异的,有差异才会有学习每一个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作为某种熟练者拥有个人自身的责任,不是期待单向的发展,而是借助学习中的人际关系、书本和电脑等多样的工具,重视偶然性,多样的发展,发现的方向性机会。

       我的理解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的竞技引入课堂,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包括自己。我们教师要想办法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知道并且借助身上的这个闪光点来使他们不断地向班级其他成员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毕竟,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足,优秀的人才能够吸引别人,促使别人像他学习。刚好在我的课堂中,我会让孩子从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入手,写自己感兴趣的小作文。在小作文创作之前,我都会私底下征求学生的意见,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经过我的思考变成小作文的题目,例如《我的优点》、《我的梦》、《同桌的优缺点》、《我想》、《谁在和我说话》、《我不喜欢》等等,学生看到题目就有想写的冲动。因为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说,写作“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写作中要有话说,更要有说真话的勇气,低年级学生小易培养。当我们苦苦寻找“写作技巧”时,其实技巧就是“有话说,说真话”。就像钱理群先生说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三、问题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书中谈到“教师必须做出最大的努力,着力使学习者能够提出精彩的疑问。教师的提问应当用于诱发学习者精彩的提问,用于开辟儿童自主性学习之道。”由此看来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很重要。

       我在讲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中,在黑板上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让学生围绕“四个太阳的样子和作用”来进行课文的学习。又画出来了几个没有填充色彩的太阳,问:这个太阳会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呢?接着再问:我要把这个太阳涂成紫色,为什么是紫色呢?最后问:这些太阳的颜色我都不喜欢,我想要一个与众不同一同的太阳,这个太阳会是什么样子呢?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从个体心理学来讲,每个孩子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更何况他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自认为自己可以回答出来很精彩的答案。我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之前,自己设计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自己的尾巴呢?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怎样借尾巴?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小壁虎为什么借不到尾巴?借不到尾巴怎么办?”等一些列的问题。当然,在教师提问之际,必须关注并预先设想儿童的应答。在这个提问与疑问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必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只要不完全偏离就可以,毕竟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抑或是先在课堂中去做,然后在过程中想办法解决。其实,这样做就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书中所说的“课堂沟通”的涵义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之中开展的观念的交换和意义的形成。

       知识增长是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学会质疑。《读懂课堂》这本书里提到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学是否引发了儿童无穷的疑问,是否激起了儿童无尽的兴趣。

       四、猜读绘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看到《重视儿童的表达活动》这一章节,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各科教学中,表达过于片面化,导致儿童对表达无兴趣,或者课本内容太单调、枯燥,他们不愿意参与其中。

       我们年级延时服务语文课程是绘本阅读。低年级儿童爱读绘本,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绘本上的故事,也可以边讲边发挥想象进行猜读、续编,然后在对照绘本上的内容,说一说和作者相比,谁编的更有趣,更吸引人。在讲绘本《驴小弟变石头》的时候,提醒学生要猜读的合理,有依据,不能瞎胡猜。学生猜驴小弟是如何变成石头的?它变成石头后变回来了吗?又是如何变回来的?学生编的是五花八门、天花乱坠,这样又如何?不是恰恰调动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吗?

       这种边讲边猜讲授绘本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每次猜编,学生都会纷纷举起小手,脸上洋溢着急于分享的表情。儿童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猜读绘本让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创编,他就会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以寻求老师和他人的赞赏。作为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每次表达,我们都不能进行批评和说教,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更正确的表达方法或内容,这样才能保护并调动学生表达的主动性。

       新课堂改革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素养的公民。让他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而对公民的教育贯穿生命的始终。我们有时候只是口头教导孩子们承担社会责任,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实我们还可以升华,让他们去尽大的责任,就像梁启超说的“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孩子的胸怀和眼界就觉得定了孩子以后的格局。养大便得大,养小便得小。有些父母培养的是他这个家庭中骄傲的子女,而并非这个社会中骄傲的公民。这本书读到最后一章它的落脚点仍是课堂改革,课堂要变,教师必须首先要改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