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物皆有自己的颜色,古诗中颜色的运用别具一格,就像画作,十分注意调和、搭配,以达到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的境界。色彩中有喜悦,色彩中有忧愁,色彩中有哲思,诗人在色彩中寻乡国情,育自然情,念友人情。
关键词:色彩 喜悦 忧愁 哲思
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展现形式,诗是用文字绘就成的“无形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苏轼也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赞誉王维的诗作。画作中缺不了色彩,古诗中也少不了颜色的点缀。诗中的颜色有喜悦,有忧愁,有哲思,诗人在色彩中寻乡国情,育自然情,念友人情。
色彩中有喜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绿色;青:浅蓝色。嫩绿的柳枝,悠远的蓝天,黄鹂成双对,白鹭列成行,黄、翠、白、青同时出现,色彩明艳,组成绚丽多彩的画景,而黄鹂的鸣叫则传达出欢快、喜悦之情。“诗圣”杜甫的诗虽以忧国忧民为主,但也不乏清新明快之作。《春夜喜雨》便是其中之一。“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乌云压城,雨中开放的鲜花,红艳欲滴,一片“红湿”,一片花海,好雨润万物。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村落被苍翠的树木环抱,城墙外悠悠青山与之相应和,淳朴、恬静的农家风光浮于脑海。
色彩中有忧愁。以愁为主题的古诗有很多,有以山喻愁,有以水喻愁,李太白却独辟蹊径,以发之长喻愁之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以白色秋季之霜代指白发,憔悴之容,忧愁之态跃然纸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短短两句意象众多: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众多意象叠加在一起,虽然没有描写颜色词语出现,但是却形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丝丝忧愁透过这种种景物漫溢开来。
色彩中有哲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红:粉红色、淡红色。春天万物复苏,点点生机席卷大地,诗人从一只开放的红杏领略到了满园的春色,不禁欣喜。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绝句,这一句形象的说明了新生事物蓬勃的生命力与张力。多数诗人看到晚春之景多伤感惋惜之情,然而,韩愈所作《晚春》,晚春之景,反其道而行之,胜在色彩斑斓。“草木之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红紫:万紫千红、色彩缤纷,并非仅此二色。古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草树木拟人化,花草争奇斗艳的同时,逊于她们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示弱,也随风飞扬好似片片雪花飘落,展现自己的曼妙舞姿。
色彩中寻乡国情。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白:白色。天空本蓝白洁净,但此句一出,仿佛只看到白云悠悠,仿佛这千年来不变的悠悠白云只为和作者一同验证繁华过后的落寞。“青春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美景如画,但内心乡国忧愁难抑。“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山外青山楼外楼”(《题临安邸》)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了;青:深绿色。这满眼的绿色应该使人感到愉悦、生机,但紧接着的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西湖歌舞几时休”却道出了这两位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情义。
色彩中育自然情。小溪蜿蜒生姿像母亲一样呵护着绿油油的农田,深绿翠滴的两山推开院落之门就送来了满目的青色。这样清新脱俗,悠远多情的自然美景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黄蓝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这种颜色;青:深绿色。只因作者寄情山水,才会用简单的绿、青二色勾勒出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许多画家从古典诗词中取材作画,诗意画大都出于此。《暮江吟》诗意画:夕阳西沉,晚霞映江,景象绚丽雄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这里指碧绿色;红:艳红色。此句绘影绘色,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色彩中念友人情。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李白有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友情可见一斑。当李白写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开阔风景的诗句时,他的内心可并非如此。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友人船只消失在蓝天尽头,看到的只有高远阔旷的蓝天之时,他的离别伤感也充溢了整个碧空,久久不离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句脍炙人口,多用作对友人的劝慰。但诗作开篇的一句却以白描手法书写了悲壮之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飞。黄:暗黄色;白:明亮,而非指白色。虽夕阳西沉,临近黄昏云色暗黄,但此时此刻天空还是白净明亮的。慰藉中又不乏信心与力量。
诗的色彩美与画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诗人以语言文字画出自己的心和梦,著之以色,或冷或暖,或喜或悲,或热烈或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