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 王娟
wangjuan发起了2019-07-25
1
回复
10
浏览

作为教师,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古诗文教学,但古诗文的教学是注重理解还是注重背诵,如何才能实现“儿童立场”,怎么以儿童的视角组织古诗文教学,让儿童更能接受?如何实现“教学相长”,使古诗文的教和学变成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如何协调“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不仅了解古代的文学、文化、生活,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此,群文阅读专家蒋军晶老师于5月23日在杭州市天长小学开展“重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我们蒋军晶名师工作室张淑珍、李晓霞、王娟、崔雅倩、卢艳华等8位老师不远千里,赴杭州市天长小学,参加本次古诗文教学研讨会

  开幕式后,天长小学高利佳老师携二(1)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节文言文研讨课《司马光》。这是一篇讲述“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小古文,也是部编版小语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高老师以明晰的条理、紧密相扣的环节,呈现了一堂高效的古文教学课。

  课堂之初,高老师以“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人物,他姓什么?”引入,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复姓。接着高老师以步步深入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先是学生自由试读,接着读好停顿,并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后去掉标点符号读文,进一步感受古文的特点,从无序到有序,提升自然。

  高老师还巧妙地设计了边思考边发现语文要素的环节,学生在探索中发展思维,在趣味中理解字义。高老师先以寻找文中人物为引,然后通过让学生发现文中表示“瓮”的字解决了“光持石击瓮破之”中“之”字这个难点。接着高老师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学生在寻找动词的过程中已能将故事内容疏通。最后,高老师以“众皆弃去”能否去掉为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司马光机智勇敢的品质。

  整节课堂是重视学生思维的课堂,呈现了学生思考过程的展开。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三年级的课,但高老师精巧的引导和学生思维的碰撞使得这节课精彩而高效。

  第二节课是五年级的古诗文教学研讨课《李白与剑》,执教老师是万物启蒙课程研究院的洪峰老师。他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儿童通识教育。这次的《李白与剑》也极力体现了重理解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理念。

首先,洪老师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互动,在互动中,给孩子们贯彻了学习时不要追求标注答案,要大胆猜测,大胆理解。然后孩子们在谈论剑之印象、李白之印象的时候,形成认知期待。在《侠客行》古诗教学中,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理解关键语句“将炙啖朱亥,持殇劝侯赢”、找古诗中的关键人物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从李白的诗中,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侠客形象。

  接下来,洪老师又提供了六首与剑有关的李白的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古风》(其三十九)、《行路难》、《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赠易秀才》,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用关键词概括、抓住关键信息理解古诗、做批注、填写表格等方法,小组分享交流对李白剑客形象的感悟李白剑客的形象:行侠仗义、武艺超群、重情义、轻表达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洪老师通过维恩图,制作《李白与剑》问思辨教学小组探究单,让学生结合李白的生平事迹、李白所处历史背景,提炼探究剑客与侠客的区别、李白的理想与现实,深入理解到李白的剑其实就是他人生阶段与遭遇的体现,他的诗其实就是他手中的剑,正如余光中所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最后,师生共同提炼了历史文化名人与风物之间关系的方法,同类迁移到李白与月、东坡与酒等,让学生在“重理解”的小学古诗文学习中,拒绝死记硬背。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分组理解李白与剑,提升了剑客、侠客的理解,迁移至通过学习古诗认识诗人的学习方法,让在场的老师明白了学诗不是目的,学诗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会“穿越时空”的古诗学习法,才能真正理解一首诗、学会一首诗。

  下午的课程是由杭州市富阳东洲中心小学的何黄海老师带来的课例《微游记》。

  何老师从聊微信开始,先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猜哪张是他的微信头像并说明理由,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接着他展示自己的朋友圈,通过粗鄙和文雅两种表达方式,引导大家寻找他微信朋友圈语言的特点。当学生们明白这些四字词语大多都是由景物或事物名称再加上其状态所构成时——譬如“流水不语”,何老师就要求学生为他的照片配“文言文”味的微游记了。

  天长小学五(3)班的同学们通过图片不仅看到了山、月、荷、水,还“听见了”水流、鸟鸣、虫吟、风语,于是便纷纷写出“月光隐现”、“花香四散”、“清风徐来”、“山峰重叠”等等词语。接着,何老师同大家一起筛选、排列,还在开头加上“诸事毕,与友同行,得荷花十里”,于结尾收束“快哉!”,一则精幽小游记就这么成型了!有意思的是,何老师还展示了古人的“朋友圈”,让我们领略了陶渊明、吴均和徐霞客等大家的文采斐然。到最后,学生完全放开手脚写作东阳田野或杭州西湖时,以“天空似海水之色”“如此美景,是天工也”“火烧红云”等佳句直引得在场老师们接连鼓掌。理解与运用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

  第二天上午是蒋军晶老师的《杜甫的悲喜》,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课前,蒋老师先出示杜甫的《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找一找诗中的地名,接着引出今天要学习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同样找出其中的地名,在一步一步地引导下,蒋老师已带领学生自由读、齐读古诗三四遍。接着,蒋老师出示了当时的地图,让学生去找一找杜甫的行踪,按地图指引,一句句逐步明了古诗的意思。

  听到这,我认为这节课可能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教学的方法:自由读、师范读、男女读、配乐读……不,接下来,蒋老师课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蒋老师圈画出了题目中的河南、河北,在学生说出他们古今意思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诗中还有哪些词语古今意义不同,于是,孩子们大脑风暴来临,“妻子”、“涕”、“青春”、“裳”等,被孩子们纷纷找到。齐读后,蒋老师抓住关键词“喜”,再次引导学生理解从诗中哪些地方你看出杜甫很高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又依次找到了“狂”、“漫卷”、“纵酒”、“放歌”、“即从”等。

  蒋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去思考“喜”的深层含义,于是,古诗的群文阅读由此展开,《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三首诗,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悲剧的一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为杜甫的悲伤进行了分类,从国家原因、个人原因、身体原因等方面明白了杜甫是为人民所苦、为国家所忧。通过悲喜的对比,深刻明白了“喜”更是为人民所喜,为国家所喜。

此时此刻,蒋老师的课戛然而止,我意犹未尽,听课的孩子也意犹未尽。这堂课真实在现了古诗教学要发现至上,探究第一,要拒绝所谓的死记硬背,更不能用跪着的姿态学古诗。

  课后的讲座中,蒋老师表明: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古诗,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构思设计了《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此书以发现至上,几乎每一页都通过创意地编排引发孩子的思考,立志于做到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有“理解”的参与。

  这本书以儿童的独特视角组织了16个诗词主题,采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一天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写作学会理事丁慈矿老师教授春联的习作。丁老师自然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特别的授课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更让老师们听得兴趣盎然。

丁老师先给学生出示几副有特殊意义的对联,如西湖天下亭的题联、云南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接着又出示两副对联引导学生可以贴在哪里?哪里不能贴?使学生对对联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丁老师以猪年生肖春联为例,教导学生简单的生肖春联的作法,并完成鼠年春联的创作。之后丁老师又给学生分享了自己拟的对联:博美汪汪连年旺,佩奇哼哼诸事亨。大家发现,原来对联可以这么有趣!

  在学生沉浸在自己创作了对联的得意中时,丁老师增加了创作难度,以“和风()绿柳,细雨()红桃”为题,引导学生进行有趣味的对联填字,带领学生们初步感受炼字。最后,丁老师引导学生欣赏近两年的20副获奖春联,感受春联佳对的魅力,总结春联创作的方法。

  例课结束后,丁慈矿老师依据“对课与诗教”这一主题做了简单的讲座。丁老师认为当对课和古诗词教学结合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对偶句,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反复的诵读后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对偶感,这是进入古诗词审美的一把金钥匙。 对联的创作要以古诗词的积累为基础,丁老师认为:古诗不能死记硬背,但要活记抄背,趁年华正好多多积累,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改变人的气质。课堂上的古诗学习像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师生可以一起领略汉语的妙趣,感悟汉语的深情,进入汉语的精神家园。

  本次活动,让我们不仅明白古诗教学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还要“重理解”,在理解中识记小学古诗文。短短地几天学习,让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热爱和对古诗文教学的卓越追求。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