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上午,听了蒋军晶老师所讲授的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桥》,你认为设计比较巧妙的环节是什么?
这次活动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想听听蒋老师这节课,但很遗憾,没能现场聆听。好在有三个“传声筒”及时给我复述了蒋老师设计的大致流程。和听过的其他课相比,蒋老师这节课突出了文体教学,把人文教育融在了文体中,强化了学生对小说的认识。对于大家教学人文性突出的文章是个很好的范例。
在问题中引导学习,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的重点所在,在一个个的问题之后要有一个主要问题的指导与导向,聆听蒋老师的课,最大的一个印象点就是蒋老师善问,会问。随后的两篇拓展阅读课文与《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表格中对比在表达上的相似点,对孩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蒋老师彻底摆脱表演式的公开课模式,追求实用主义。他从上课伊始就开门见山导入《桥》。蒋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与此同时抛出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并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这样,一堂有深度、有思想的群文阅读课就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开始了。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绝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主人公并且看到了主人公身上那些显著可贵的精神,还赏析了很多修辞手法。
蒋老师教学《桥》这篇课文是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来进行教学,和我们不同的,也是我最佩服的是蒋老师巧妙地让这篇课文和《诺曼底号遇难记》、《在柏林》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而且在突破教学难点中分别让《桥》与两篇课文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发现小说的特点。
我觉得蒋老师《桥》这节课中最巧妙的就是《在柏林》和《诺曼底号遇难记》两篇文章的使用,让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小说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多读书,脑子里要有很多的文章,要有巨大的资料库,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择所需的材料带领孩子们进行群文阅读。
个人尝试的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的补充。群文阅读才是对中下游学生的全面照顾。建议中高年级开始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可行。
大家的风范就是大家,课堂上操控课堂的能力超强,特别是幽默风趣的讲课方格,孩子们的收获很大!
对比阅读环节
学习蒋老师的教学风格,做一名睿智的老师。
有文体意识,教学环节设计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