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月的紧张的磨课,我终于站上了讲课的舞台,这也是我第二次上公开课。面对着来自许昌市各地前来观摩的老师,此时的我,内心却是非常的平淡,我希望自己赶快上台展示自己,我自认为本个月的磨课过程,已经让我信心满满。唯一担心的还是之前不断提出的上课语气的问题。张校长以前说过:要想有上公开课的资格,那么,自己的语气和动作就非常的重要。在张校长的耐心指导下,从选课、、备课、讲课、评课,一路下来,我不断成长。通过录录音,通过自己在班级里无人的录视频,不断地熟悉打磨这一节课。录制下来,去听自己的语气,观察自己的表情,怎样做才能够配得上一名上公开课的老师。
幸运的是,今天的公开课我觉得非常的很好。站在舞台上,当我看到张校长站在学生的后面,不断地听我的课,脸上都出满意的笑容的时候,我发现,我成功了。通过上几节课,我也知道了,一节公开课的成功,是不容易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注意,在课堂开始,让学生体会此时此刻他坐在这里上公开课的心情,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出我所要讲授的秃鹤的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环环相扣,我认为是个不错的开始。其次是最后的展示环节,我找到三个学生去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此时的内心感受,当我听到下面的老师响起了掌声和欢笑时候,我明白了,孩子写的成功了。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在后来蒋老师的点评中,我也明白了,整本书阅读到底该如何去教。蒋老师提出,整本书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有高质量的阅读感受,把自己读懂的转化成学习任务和问题,让孩子去经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收获越大。针对我的这节课,蒋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思路。《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的代表作,有人说,他的作品多为苦难小说。老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教会孩子直面人生,不回避苦难。《草房子》每一章的共同点都在于“苦难”,每一个人都有苦难。对于“秃鹤”,可以直接抛出“哭”,秃鹤在哭什么?孩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成功地哭?喜极而泣?委屈地哭?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确立自己对“苦难”的态度。蒋老师还提出了另外的角度:小说都写了什么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
看来,对于整本书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