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人们“写书”“看书”,现在网络发达了,微信上又有了“听书”,但是从来没有说过“聊书”。所以蒋军晶老师的这本《和孩子聊书吧》首先就以题目取胜,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的开篇,蒋老师就谈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这也正是我的一个疑惑,在大力提倡阅读整本书的今天,学生不是每天都在读课文吗?不是也在读课外书吗?《读者》《意林》之类的文学类杂志也都很不错啊,为什么要强调阅读整本书呢?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吸引了我的眼光。随着阅读,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整本书阅读能锻炼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虽然孩子们小学阶段的12册课本中选入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可读性很强,有阅读的价值,但是这些文章就像蒋老师说的那样:只是“教材体”的文章,里边一些倒叙、插叙,还有那些复杂的写作手法,学生都不能接触到。在单篇文章中,复杂的网络状的构篇方式以及一些写作手法,还有文章前后的照应,人物不同时期特点的变化,都是不能体现的。由此看来,阅读整本书真的对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很有帮助。功利地说:有助于学生应对那些“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阅读材料。
其次,读整本书可以培养阅读意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长久地去读一本书,人们更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碎片式的文章。即使再不想读,在很短的时间内还是会坚持下来的。但是整本书阅读可不是坚持几分钟或者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而是需要坚持好多天,所以说,读整本书对一个人的专注力、分析力、思考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写到这儿,我就想到了前段时间读梁晓声所写的《人世间》时所经历的。这套书一共有上、中、下三册,每本都是大部头,厚厚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加起来有上千页,可以说,阅读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人到中年,家庭、工作的原因导致很难有时间进行持久的阅读,而这套书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战胜自我的过程。最初读上三五页就开始分心,坚持再读一两页,已经稍显急躁,再读下去就不知道书中所云了。每到这个时间,内心都在挣扎,读还是不读?读?兴趣已失,兴味索然!不读?心里惭愧,枉为人师!纠结、彷徨 最终被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从慢慢读得进,到读得有兴致。对一个成人来说,阅读整本书已经很难,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读整本书真的可以锻炼意志。就像蒋老师说的:“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在这个阅读大多是短阅读、浅阅读,专注力丧失的时代,谁能经常挑战读整本书,谁就能脱颖而出。”如果通过阅读整本书,意志力得到提升,专注力得到提升,那还有什么问题是我们不能解决的呢?整本书的阅读,会让我们获益终身,恐怕是谁也不会想到的吧!
在这个快餐阅读盛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进行整本书阅读,更多的人们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式的阅读。人们好像更乐意接受轻松的、不受约束的阅读。“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什么还要让阅读再增加一些分量?”这是很多人的心里话。谈到阅读,不少的人都以为自己是爱阅读的人。通过读《和孩子聊书吧》,可以看出,这部分人以为的阅读是一种“假性阅读”。因为他们采用的是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读的仅仅是一篇文章,或者说是由一篇一篇又一篇文章组合起来的一本杂志。这种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整本书的“深阅读”。很怀念这样的读书状态: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冬日的午后,半躺在阳台的藤椅中看书,慢慢的,书掉到了地上,我也沉沉睡去……”而“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所以,现代的人们总爱说这样一句话:我想静静!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自己真正的静下来,从一开始的读三四页,到后来的一口气能读二十几页,甚至是能整个半天都坐在那里,静下来,静下来,安静地读,沉静地读,慢慢地读,深深地读。静下来的何止是身体,还有我们的内心,摒弃浮躁,感受岁月唯有读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