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整本阅读 ——读《和孩子聊书吧》有感 卢艳华
zhangshuzhen发起了2019-11-13
0
回复
7
浏览

        从古到今,人们“写书”“看书,现在网络发达了,微信上有了听书”,但是从来没有说过书”。所以蒋军晶老师的这本和孩子聊书吧》首先就以题目取胜,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的开篇,老师就谈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这也是我的一个疑惑,在大力提倡阅读整本书的今天,学生不是每天都在读课文吗?不是也在读课外书吗?《读者》《意林》之类的文学类杂志也都很不错啊,为什么要强调阅读整本书呢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吸引了我的眼光。随着阅读,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整本书阅读能锻炼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虽然孩子们小学阶段的12册课本选入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可读性强,有阅读的价值,但是这些文章就像蒋老师说的那样只是教材体的文章,里边一些倒叙、插叙,还有那些复杂的写作手法,学生都不能接触到。在单文章中,复杂的网络状的构篇方式以及一些写作手法,还有文章前后的照应,人物不同时期特点的变化,都是不能体现的。由此看来,阅读整本书真的对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很有帮助。功利地说:有助于学生应对那些“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阅读材料。

        其次,读整本书可以培养阅读意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长久地去一本书人们更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碎片式的文章。即使不想读,在很短的时间内坚持下来的。但是整本书阅读可不是坚持几分钟或者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而是需要坚持好多天,所以说,读整本书对一个人的专注力、分析力思考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写到这儿,我就想到了前段时间读梁晓声所写的人世间》时所经历的。这套书一共有上、下三册,每本都是大部头,厚厚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加起来有上千页,可以说,阅读这套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人到中年,家庭工作的原因导致很难有时间进行持久的阅读,而这套书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战胜自我的过程。最初读上三五页就开始分心,坚持再读一两页,已经稍显急躁,再读下去就不知道书中所云了。每到这个时间,内心都在挣扎,读还是不读?读?兴趣已失,兴味索然!不读?心里惭愧,枉为人师!纠结、彷徨 最终被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从慢慢读得进,到读得有兴致。对一个成人来说阅读整本书已经很难,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读整本书真的可以锻炼意志。就像老师说的:“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在这个阅读大多是短阅读、浅阅读,专注力丧失的时代,谁能经常挑战读整本书,谁就能脱颖而出。”如果通过阅读整本书,意志力得到提升,专注力得到提升,那还有什么问题是我们不能解决的呢?整本书的阅读,会让我们获益终身,恐怕是谁也不会想到的吧!

        在这个快餐阅读盛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进行整本书阅读,更多的人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的阅读。人们好像更乐意接受轻松的、不受约束的阅读。“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什么还要让阅读再增加一些分量?”这是很多人的心里话。谈到阅读,不少的人都以为自己是爱阅读人。通过读和孩子聊书吧》,可以看出,这部分人以为的阅读是一种假性阅读。因为他们采用的是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读的仅仅是一篇文章或者说是一篇一篇又一篇文章组合起来的一本杂志这种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整本书的“深阅读”。很怀念这样的读书状态: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冬日的后,半躺在阳台的藤椅中看书,慢慢的,书掉到了地上,我也沉沉睡去……”“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所以,现代的人们总爱说这样一句话:我想静静!

        整本书阅读能够自己真正的静下来,从一开始的读三四页,到后来的一口气能读二十几页,甚至是能整个半天坐在静下来,静下来,安静地读,沉静地读,慢慢,深深地读静下来的何止是身体,还有我们的内心,摒弃浮躁感受岁月唯有读书好。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