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两“谢”定汉阕
陈景成地理工作室发起了2021-12-08
0
回复
23
浏览

《鸿门宴》两“谢”定汉阕

第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援疆教师  陈景成

《鸿门宴》一文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实、组织周密,《文心雕龙》评价为"理既切至,词亦通畅"即神采辞章双跻峰顶的新高度。通过文字就能触及当时刘邦、张良、项羽、范增、项伯等人心理活动及对事态的把控,项庄、项伯舞剑彰显项羽把控局势的茫然,智勇双全的护主武士樊哙唇枪舌战缓建鸿门宴紧张气氛,张良这位幕后的谋士,方寸之间,决胜千里之外,须臾之际,辅助刘邦改朝换代。处处被动的刘邦,验证了“水低成海,人地成王”,字里行间透露出刘邦大智若愚、刘邦团队精诚团结,刘邦功成名就成为历史必然。貌似气氛紧张的鸿门宴为刘邦缓气、养精蓄锐、调整战略的争取了时间。从文章的“谢”字我们一窥端倪。

鸿门宴是刘邦到鸿门“谢项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而举办的宴席,这场成为历史上波澜壮阔宴会。以曹无伤告密为缘由、跌宕起伏的叙述了项伯赴刘邦军营告知张良,张良告知刘邦,刘邦结亲项伯,刘邦赴鸿门答谢,项羽设宴、项庄舞剑、以刘邦成功脱离楚军、张良做好善后工作为结束,情节险象环生,环环相扣,通过过程揭露各人物性格特征,隐隐展现性格背后的因果。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等情节,只是渲染情节和环节铺垫,换取了鸿门宴之后楚河汉界的一段时间安定。

《鸿门宴》中出现两个“谢”,一次是项伯叮嘱的“谢”,一次鸿门宴中险象环生的出自刘邦的“谢”。两个“谢”掀起鸿门宴的高潮,成功缓解并度过危机,为下一步壮大自己韬光养晦,直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司马迁不愧为史学家、文学家,惜字如金,字字珠玑。

项伯叮嘱的“谢”是在刘邦意料之中,必须出自项伯之口。通过项伯“夜驰具告以事”,到张良“为韩王送沛公,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托词,张良刘邦关于时局谈话,问及张良和项伯有故,刘邦急中生智,胸有成竹,和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不敢倍德”(居功自傲,功勋卓著等过度夸赞自己的品德)、“日夜望将军至”等五项内容突破项伯心理防线,项伯的底线有利于刘邦,为刘邦言行所动,项伯诚恳的告知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些都在刘邦的意料之中,也在事情自然发展环节之中。这些与项伯守信、仁义、知恩图报是分不开的。项伯来告知张良,说明知恩图报,“为韩王送沛公”说明项伯忠于韩王,但违背自己的初衷“只救走张良”,刘邦言语之恳切、礼仪之周到,约为婚姻的亲戚关系,张良和项伯私下关系的密切,自己在项王心中的地位和叔父关系,自己对项王做事风格的理解和把控;“谢项王”也道出了项伯回去劝说项王的结果,项王会作出不“击破沛公军”决定,并会时来运转的“因善遇之”成功劝说,因此叮嘱第二天一定早早来答谢项王不攻打沛公军这个决定。而不是谢罪,谢罪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辩解的理由。这一“谢”给刘邦以绝处逢生的机遇,出自项伯之口,而不是刘邦急于表现的说去请罪,项伯对自己的自信、守义和对项王说教结果的肯定,通过后文项伯和项王的谈话得以印证。言谈话语之外,张良、项伯、项王、刘邦之间关系和性格特征展现在众人面前,也为刘邦进鸿门又多了几分胜算。张良和刘邦密谋、彻夜长谈鸿门宴中可能的种种险境、应对措施,在后文隐隐呈现,成为不言的秘密。

刘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前往鸿门,刘邦临危不惧,泰然处之、镇定自若,和项羽对话不卑不亢,随机应变道出第二个 “谢”,这是刘邦为自己功德的委婉辩解,归罪于小人之言,也是试探、印证项王的下一步的做法和项王的性格特征,为下一步做好周密计划获取更多有用信息。项王听从项伯的劝说,认可刘邦的解释,心中隐隐有理屈的辩解--归罪于曹无伤,而不是严厉的批评或指责刘邦,尽管刘邦弱小但在入鸿门较量刘邦就在心理上战胜项羽,项羽的归罪曹无伤,并道出打击刘邦理由,项羽胸无城府昭然若揭,隐隐的与“霸王别姬”做法相呼应。“项王因留沛公与饮”,就有检讨自己的成分在里面,尽管刘邦不能早归,隐含更多的隐患和危险,若刘邦离开则是示弱和胆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是刘邦和张良商定机谋的一环,项王的言谈举止为下一步刘邦离开埋下伏笔。

 

从坐席位置也给刘邦吃了定心丸,座位主次顺序:项王、项伯、刘邦、范增、张良、项庄、樊哙,肯定了项伯的地位和话语的分量,为下一步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礼俗约束下项庄不敢言语,不敢冲撞项伯,回避伤及项伯而不能伤害刘邦。两个阵营的斗争也隐含其中,刘邦各项安排井然有序,条理不紊,时间、地点、人物配合严密,而项羽的团队呢:项羽听项伯的,不听亚父范增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没有樊哙的勇气和刘邦团队的和谐,项庄有意而不能落实。鸿门宴看似对刘邦极为不利,但从深层次长远的角度看,给刘邦吃了定心丸,缓解矛盾,积蓄力量,韬光养晦,改变做法,一宴奠定大汉伟业,汉子,男子汉、汉服、汉人、汉朝,汉化、汉语、汉服、汉方等为刘邦的做法讨了不少说法。

感谢项伯的诚恳的劝说“谢项王”,感动刘邦临危不惧的说“谢”,两谢奠定大汉王朝,为项伯铭功或是抹黑,自有人说,但都无足轻重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