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课堂教学“生命化”
chenlimin7489发起了2020-11-27
3
回复
7
浏览

让地理课堂教学“生命化”

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   陈利民  

 

课堂教学的“鲜活”且效果显著是每一名老师所追求的,我一直不断地在思考、在探索、在总结和反思,以构建最有效的符合学生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而努力。

 一、对“生命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解

1、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

在师生关系上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孩子体验丰富的生命感受,并启发孩子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或事,这不是“要”和“能够”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的问题,否则生命化就是空谈。当学生有“惑”时,导于学生;当学生“思考、活动”时,“侍”于学生,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的体现。 

2、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秩序的课堂教学。

有的课堂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得开,收不起”,出现教师束手无策,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致使课堂秩序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有效的学习方式指导是建构新秩序的当务之急。所谓学习方式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学习方式指导应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3、生命化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学的模式转变。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生命化课堂所要求的基本程序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程序的相互组合,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可能是因“课”而异,也可能是因“师”而异,也可能是因“生”而异,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时代性,适应课堂生命化要求的保留,不适应的马上改进。 

4、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

只有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理念的精华,灵活运用之,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绽放“生命”异彩。我们可能不能全部成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探索者,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成为大家纷纷效仿的典范,但是如果不能从深处去理解这种模式所包含的“生命”理念,往往造成“东施效颦”,被贻笑大方的结果。

 二、实施地理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要创造富有活力的生命化课堂,要求老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幽默而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地强化个人素质。虽然我校的地理都是任教多年的教师,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从未放弃外出学习的任何一次机会,去年在许昌市高中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我们聆听了几位老师的授课以及市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精彩点评,感觉受益匪浅,回来后我们马上集中交流这次学习的感受,提高每一名老师的教育素养。

2、从备课入手,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预见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等。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要转变过去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设计思路,建立以解决问题的逻辑为线索的设计思路。因此,在教材分析时,教师要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分析教材中包涵的与生产、生活等有关联的问题,构建问题链。然后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路,组织知识包。二是要转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并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情分析时,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的知识缺陷与能力缺陷;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愉悦。三是要转变过去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的办法。建立以能力提高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都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能力。 

3、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一名学生,尽可能让每一名同学不论优与差,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要努力将这种能力固化为一种素质。国内外教育家都赞同这样一句格言:“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生学的需要而存在。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是短暂的,而自学能力却是长久用得着的。将来学生走出校门,主要还是靠自学能力去获得知识,增长才干,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地“生命”永存。

4、每一节课后都要有针对地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优点,查找不足,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三、我们在一个阶段的课堂实践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要找到适合不同老师的教学模式。 

1、互动探究式  所谓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环节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例如,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 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像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又如,地图知识一直是教材较突出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验作业:学完此章后,绘制一张校园平面草图。使学生带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兴趣来自需要,需要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比以往认真而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找老师提出在准备这项作业时,遇到的各种地图学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因为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2、自学式   分区地理一般是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来展示该国或地区的地理概貌。如每一国家都一成不变地逐一讲授,有些像陈述“地理八股”,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这是教区域地理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在兴趣的引导下,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呢?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主要分以下几步:①老师提出问题;②学生阅读教材,并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个人的答案或意见;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对每一个问题的见解;④大家对每一人的见解加以讨论;⑤适当的时候老师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这样做不仅可避免平铺直叙的枯燥,意义更深远的是:真正教会学生“读书”,即使他们将来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仍可依靠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反映这一方法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很大帮助。我校的马老师在讲《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时就主要采用此法,效果非常好,引起同组老师的不小震动,有的老师甚至说“从来没有听过如此成功的课”。 

3、辩论式   这是一种形式非常活泼的讨论课,就是针对教材某一重点内容展开辩论形式的讨论课。如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否合理》为题的辩论课。在课上辩论双方出色地运用了自学课中不断训练培养的地理思维方法,旁征博引大量地理资料,全面分析,综合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和自然人文地理成因,用以说明己方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场在辩论双方之间展开的地理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竞赛。通过激烈的辩论,最后评出胜方和最佳辩手一名。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复习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预习了将学的知识,又一次达到深化、强化课本知识的目的。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组织、协作、应变等能力的难得机会。  

总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而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下去。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