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协作促成长
——记鄢陵县“三名工作室”骨干成员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 郭卫兵
2020年8月8-10日,县教体局主办的2020年鄢陵县“三名”工作室骨干成员高级研修班开幕,200多名名师、名校长、名园长、齐聚在一起,聆听专家讲座,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主讲老师邹越老师从教师性格与情商修炼及人格魅力打造、家校关系与教学的有效链接、教师之间有效合作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其中,高志文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个以“团队默契合作”为主题的体验活动。每组成员要利用一根绳子,凝结大家的智慧,编织出一张网,再把球放上去,连续托起一百下。各组都没有成功,虽然只是一个游戏,但是整个过程却令人深思。这其中教师间的有效合作令我感动很大。
新课程主张“自主、探究、合作”积极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其中主题之一,但我们的眼光常常只是关注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形式,而很少关注教师间的教学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论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要在学校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离不开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目前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方式有: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活动,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外出学习与培训,师徒结对,网络交流等,但受限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负担过重、传统观念束缚等影响导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缺乏。但在新课程标准需要,校本研究的需要、教师工作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求下,教师间合作交流显得很迫切,同行交流能共同切磋,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应如何推进教师间合作交流,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1、合作交流于提升自己的研训平台
教研组(备课组)作为学科研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在合作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集体备课过分强调统一性,往往走过场,一个人设计大家享用,集体凝聚不了个体的智慧,个体吸取不了集体合作的成果。研讨式集体备课为“一课三备”,即第一阶段教师个体备课,第二阶段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备人,审阅每人备课提出每个教案优点,大家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对学教案提出修改意见,达成共识,第三阶段在集体学教案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各自的风格,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各自体会、完成第三次备课。这样各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理解能力等智力资源得到共享,备课质量、教学策略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这样的合作交流形式需要教师自觉、自愿、自主。
2、合作交流于展示自我的课堂平台
新课程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课例研讨始终是教师间合作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们司空见惯的公开课之所以收益不大,是因为我们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到实处。不管什么类型课,都应强调课前集体研讨准备——教师个性化执教——教后分析研讨——形成总结性文字材料等几个环节,使每次公开课真正成为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研究的一次教研活动。教后研讨更为重要,展示者叙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目的、构想、收获。评价者实事求是评价教学风格,更多表达自己的体会及启发自己如何实施、跟进,改善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在展示自我、收获成果实现双赢的合作交流教学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老师们还应多听听其他学科的课,多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了解别的科目的改革进程、举措,以他人为镜必能照出自己的不足,以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统合视野,增长智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挑战自我,改进教学实践。现代社会不是靠个人打拼的时代,是一个需要高度合作的时代,群体力量、相互的提携、同伴互助、集体的共勉,才会让我们进步。我们老师应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合作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为鄢陵教育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