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有一厢情愿的现象,就好比你妈叫你回家穿秋裤,因为你妈觉得冷,不是因为你自己觉得冷,所以当你妈喊你穿秋裤的时候,你并不会感激他。
当妈的尤其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左右,用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习惯性做法去看待孩子的处境。其实她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这也是一厢情愿的原因。
她们会对我们说: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知道我的好。
对呀,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可是你所付出的是我想要的吗?是我需要的吗?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对供需的矛盾。
付出的一方会很委屈,觉得自己的付出白努力了,没有人看到;
接受的一方也会觉得很委屈,因为他们觉得你对我的好不是我想要的,相反你对我的这些好替代了我为自己选择获取自己想要的方式的机会,你替代了我的生存,我想要自己去生存,这不是我想要的。你对我这么好,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恨你。
以爱之名的束缚有很多种情况,父母亲对孩子的很多束缚其实都是源自于自己内在的需求。
做母亲的经常把自己的存在感和对孩子的付出捆绑起来,由于母亲的身份,所以他们需要对孩子做一些什么,才能让自己觉得自己称职,是个好妈妈。
所以每天她们就关注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急着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去发现孩子还有哪些地方能够改得更好一点儿?孩子是不是不太文明,需要更加文明礼貌?
孩子写作业、学习、生活、自理、为人处事、穿衣服、吃饭,方方面面、事事处处他们都想要控制、管理,也就是实施所谓的教育,以达到感受自己存在的目标。
很多妈妈说: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孩子活着吗?
是啊,妈妈们这样说从遗传角度看也没有错,毕竟我们承担了妈妈这个角色,但是我们只有这一个角色吗?我们难道不是先生而为人,先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立场,然后才成为妈妈的吗?
所以为了孩子活着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只能说母亲是我们的一个角色,一个很重要的、关乎生命的角色,我们要努力去做好。
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孩子活着,我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所以当妈的存在感不要和对孩子的付出捆绑起来,那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反过来,在孩子的角度看来你的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很无力。
是因为你的掌控、替代,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无力,他无能为力,他是弱小的,他没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不能独自生存的,是不能离开你的。
一旦当你离开了我,我的生活就会乱七八糟,我的世界就会崩塌,我是没有能力独自生存下去的,哪怕独自作出一个小小的选择,那都是我难以做到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唯唯诺诺的说:“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颜色,你去问我妈妈好了,我妈妈知道;我不知道我喜欢哪个样子的,你去问我妈妈吧,我妈妈知道。”
这种一厢情愿式的好,出现在生活中、关系中,怎么才能避免这些一厢情愿的现象呢?
因为我们就算旁观,也会感觉挺不舒服的。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付出的一方和被付出的一方,都能够清晰的去看到自己的人际边界在哪里?
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的,有什么事情是别人的,还有什么事情是老天爷的。跟你没关的事情你不要去做,跟你有关的事情,你要身体力行,清晰了这些边界以后,相信一厢情愿的付出和被控制的人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了自己而活。原生家庭中,父母亲既不要做控制孩子满足自己情绪需求的替代者,也不要养育出不体恤父母辛劳的巨婴。
张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