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照 趣学古文例谈
健康路小学李玉亭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40
浏览

古今对照  趣学古文  

                                                                          ——小古文起步教学例谈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李玉亭

   【内容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大胆出现小古文,旨在引导学生感悟小古文的特点,热爱小古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本文以《守株待兔》一课为例,用“古今对照”的学习方法,通过在“解题”“突破难句”“读懂全文”“拓展运用”等环节与现代文的对照,感受小古文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为接下来学习小古文做好铺垫。

   【关键词】古今对照  趣学古文  例谈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正所谓小故事大道理。由于它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因此成为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题材。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在2018年新启用的统编教材中,采用了故事最初记载的文体——“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文章篇幅非常短小,只有39个字。

用简短的39个汉字,以文言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小故事,还要让学生从中明白蕴含的道理,对于三年级下学期只有九岁的孩子而言,无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习趣为先,理解读为本。依据课标精神,这篇课文在教学时,笔者用“古今对照”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解古文大意、明白蕴含道理”的学习目标。

  • 今文导入,轻松解题

艺术性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机。

针对本课“文言文”的特点,为了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新课伊始,先出示人教版中《守株待兔》的现代文,让学生认真读一读。现代文的《守株待兔》语言通俗,简单易懂,有的学生读过,没读过的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也能明白。借助它来破解课题,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同学们,这个故事谁读过?知道故事的名字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

“株”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把文中的“树桩”二字变红变大。

“守株待兔”的意思是?学生回答后把文中“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一句话变红变大。

这样,用易读易懂的现代文导入,一是因为整节课要用这篇现代文贯穿,二是让学生知道,很多不易理解的词句的意思,有时就藏在文章里,读一读,找到它就明白了。

这时,再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又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呢?”一个过渡,由今入古,引出本文,孩子的好奇心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 古今对照,趣学难句

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则古文,基本是四字成句,语言简洁,其中很难读的一个长句子是“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究其原因,一是生字多(释、耒、冀),二是字数多。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就把这句话学习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在这个环节的突破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步:

    (一)认读生字,扫清障碍

通过“看插图”认识“耒”,通过“加一加”认识生字“耕”,通过“看注释”知道“释”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认识“冀”(把字典中的几种解释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选择)。认读完生字后,把这几个生字送回句子里再读,要求字音要准确、句子要流畅。

学生尝试着读几遍后,都能准确、流利地读出这个长句子。

(二)古今对比,知道停顿

古文要想读好停顿真的很不容易。授课时出示这句古文及被翻译的现代文,对比着来看一下:

文言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现代文:从此,他放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老师先问:“从此”照应那个字?(因)“他放下锄头”在古文里又是那几个字的意思呢?(释其耒)“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对应的是谁呢?(而守株)“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呢?(冀复得兔)

接着,老师读现代文,把标点符号重点突出出来。学生根据老师的读,再次在古文中感知相应的字,感受该停顿的地方,并试着在课本中用斜线断句: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个教学,因为用了现代文和小古文的对比,加上老师运用了“词语的一一对应”和“突出标点符号”的方法,学习有了坡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能准确断句。学生原本感觉很难的一个长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松地读通读懂了,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再次被激发。

  • 古今对照,读懂古文

寓言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中国古代寓言是古人的一种教育智慧。这种智慧是在读懂的情况下获得的。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司马光》一文时,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学习古文的方法有: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本节课学习生字时也有复习运用)。在原有的学习方法上,本节课,重点尝试运用“古今对照”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读懂这篇小古文。

在课件上同时呈现出现代文和文言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梯度的对比学习,感受古文的魅力。

(一)句子对照知大意

本环节,老师请同学们默看这两篇文章,在现代文中,迅速找出与古文相照应的句子。接着来个师生互动。老师读一句古文,学生对出现代文,并在课件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把这些不同颜色的句子放在一起读一读,那其实就是古文的意思。

学生会豁然,原来很难懂的文言文,跟现代文一对照,意思好容易理解。回过头来再来读原文,拗口的文言文也一下子变得流畅了,学生的自信自然而来。

(二)长短对照明特点

    文言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句子简洁。比如文言文中“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两个句子,在现代文中是这样写的“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竟然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教学时,我设置这样的环节:“刚刚老师只读了12个字,你们却对出了那么长的一大段话来。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呢?”这样一对比,学生会感受到古文简洁的特点。古人用很少的几个字表达出丰富的内涵,真的是很智慧!文言文有点意思。

(三)古今不同懂差异

 古文中的很多字词,它的意思跟现代文是有很大差异的。

本文“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走”,跟现在意义中的“走”就有很大的不同。“兔走触株”中的“走”是“跑”,在古代说“走”就用“行”,如“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学生在理解弄懂这个字的意思之后,就会理解兔子的急、快,“触株”时的力量之大,“折颈”的原因一下子就明白了。再读这个句子,就会加快语速,加重语气,不再是行走一般的不紧不慢了。

这种对比,学生会明显感觉到:小古文在读的时候,不仅只追求一个停顿,原来也可以像现代文一样,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有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在里面。古文读起来也有点意思!

(四)改写今文创古文

在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照中,学生会发现,古文中有的句子,现在文中不一定有。现代文中有的句子,文言文中也不一定有。例如:“而身为宋国笑”现代文中没有。借助这个句子,追问一个问题:宋国人笑他什么呢?在弄明白笑的原因时,也会弄明白这则寓言蕴含的“大道理”。

引导学生明白:这个人是做什么的?最后的结果却是——(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禾苗全枯死了。)作为一个种田人,他心里想的不是——(好好干活),一心想的就是——(板书:坐享其成 不劳而获),所以最后怎么了?(板书:一无所得)

而现代文中有的“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禾苗全枯死了。”文言文中没有,作为“而身为宋国笑”的原因,能不能把它改写成古文,放在原文中呢?

孩子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最喜欢尝试与挑战。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前边知道的古文“语言简洁”,简洁到可以用两三个字来表示的特点,问学生:“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可以浓缩为什么?(长草、草生或草长)“庄稼全枯死”可以浓缩为——(禾枯、禾亡或禾死)。

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上面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兴趣不断被点燃。两个句子在不断地变短:五个字,四个字,三个字,最终定为两个字。把学生改写的“草长禾枯”四个字放在“而身为宋国笑”的前边,让学生再读。学生这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古文的快乐,还有满满的自豪!

    四、对比学文,拓展运用

   “学以致用”,能加深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印象,是教学的目的,也能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这篇课文后的链接中,还有一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这是一篇现代文。教学时,在学生弄懂坐车人错在哪里,这个小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之后,老师出示《南辕北辙》的文言文体,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古今对照”方法试着读懂这个小古文。

寓言像一面镜子,它不但照到了古代的种田人和赶路人,也照到了我们身边的人。不但能帮我们认清周围的人和事,还能帮我们认清自己,并不断修正自己。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寓言的魅力。

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是对新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的体现和补充。教学时,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用古今对照,只不过是寻找到了一条捷径,让学生通过多视角的对照,在读中、思中、悟中、汲取中,分层次、有梯度地体会出古文与今文的不同,感受古文的魅力,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敬仰与热爱。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