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生习作的动力源
健康路小学李玉亭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8
浏览

自主——学生习作的动力源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李玉亭

关于习作,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新课标之所以把第二学段的“写作”目标定位为“习作”,“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义务教育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而这一话题之所以永恒,是因为“习作”在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更是难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在“写”上,而正是这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往往让很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害怕。足见“习作”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多。

常规的习作教学,往往习惯于围绕一个主题,老师重点讲解作文的体裁,每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的习作的技巧和方法。最终的结果是,课堂热热闹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说的是头头是道,可到真正动笔的时候,又抓耳挠腮,犯了“无米之炊”之难。殊不知,正是这种“纸上谈兵”的习作教学方法,让学生脱离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实实践,无形之中陷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困境。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普遍发生,新课标又给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根据新课标的这一写作教学建议,笔者对习作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实践,创建班级“习作周刊”——《小荷足迹》。虽然是新增的一项内容,可实践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感到是负担,反而整天畅游在这片“肥田沃土”之中,乐此不疲。原因就是从起步习作到最后周刊的出品,笔者都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

  • 自主,让“选材”有了更大的空间

   这项习作小实践,不再给出固定的习作题目与范围,而是彻底把“选材”的权利还给学生。

  1. 素材自选

   每个孩子都准备一个自己的“素材积累本”。生活中,留心观察到的觉得或有意思,或有意义、或有趣味、或美不胜收等等各种值得记录下来的内容,都把它们统统收集进来。因为是素材积累,所以要求不高,内容可多可少,篇幅可长可短,只要把最值得记忆的重点内容写清楚就可以了。时间一长,这素材积累本就像孙悟空那个能收纳各种稀奇珍宝的百宝袋,各种素材应有尽有,各个内容都是学生通过切身的经历所得,都是真实的发生。因此,此素材尤为珍贵。

  1. 文体自选

   在为期一周时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积累的素材有多的,有少的,这个不予批评或表扬。而是到了周末,学生从自己积累的这些素材中选定一个自己感觉最有啥可写的,把它充实、完善,写成一篇自认为完整的作文,参加每周的《小荷足迹》征文选拔。因为是学生自己最想写、最有啥可写的素材,所以文体也是百花齐放,写出的文章也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二、自主,让“选文”有了更多的乐趣

   在征文选拔的时候,笔者会专门拿出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全班公选。学生把周末完成的文稿读给全班同学听,能否被选中,决定权在全班同学手中。每到这两节课,学生就会特别期待,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当他们听到一篇或生动、或有趣、或感人的文章时,就会齐呼:“定啦!”当他们听到体裁很好,写的还有待提高的文章时,就会说:“待定,再修改!”当听到的文章或选材不好、或涉嫌抄袭模仿的,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说:“不!”

短短两节课,几十篇文章在学生的慧眼中一一被过滤筛选,他们经历了听——选——判——修——定等一系列自行做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互学——互判——互修的过程,是学生开拓写作视野的过程,是学生各种能力相互提升的过程。因为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所以,学生在自主选文时,他们感受最大的是“乐趣”。在“乐”中他们的习作能力又有了精进,可谓润物无声,一举多得。

由于兴趣使然,对于待定的文章,学生修改的动机很强,有的当节就能修改通过。学生主张原创,抵制抄袭行为,所以,连模仿的文章都越来越少,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文章越来越也同样不受欢迎,而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越来越多,激励并感动着每一位亲历者。

  • 自主,让“周刊”有了更强的魅力

学生自主选判文章结束以后,就要把这些文章编排在一起。每期的周刊在设计时,哪种形式最美,哪个插图最合适,哪种排版最合理,哪种色彩最搭配,“孩子们,你们说了算!”主人翁意识再次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的热情再次被提升。于是,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各种创新意识:让入选的小作者到学校最美的地方拍摄创意照片,封面人物鲜活了起来;他们让凡是读过《小荷足迹》的读者在扉页上签名,还给扉页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悦读有痕;正文中除了学生的文章,他们还向老师索取寄语……期期都有改变,期期都有不同,期期都有亮点,学生的潜能被无限地施展着!

拿到《小荷足迹》,处处感受到的是学生的热情留给它的温度。《小荷足迹》成了他们智慧的结晶,成了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动教材。

反观笔者的这一实践,站在习作角度,主要体现出了以下三点:

   一、用“自主”激发学生习作的动力

   在《小荷足迹》的创办过程中,从素材的积累到文章的创写,从征文的选定到“周刊”的制作编排,无不体现学生的自我做主。在自主中,因为选材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中来的,他们并没有感到困难,反而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倒是有话可说,有情可发,有内容可写。这正符合当前写作领域所倡导的“先写后评”的习作改革之路。学生的写作动力一旦被激发,就会热情高涨,不断地去发掘素材、积累素材,为丰富习作奠定丰厚的积淀。学生写作的内驱力由此而发,且动力十足。

二、用“自主”让学生找到习作的自信

《小荷足迹》的创办,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当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自己文章被选用,那就是一种被认可,学生的内心该是一种何等的满足与自豪。他们发现,自己一直害怕的习作,原来并不可怕,只是用我手写我眼(看到的)、用我手写我耳(听到的)、有我手写我心(感受到的)罢了。当自己真的把想要表达的描述出来,就会被大家所欣赏,一旦被选用,还会被更多的人认可。这就会让学生对习作产生高度的自信、极大的热情。

  • 用“自主”让学生找到习作的乐趣

学生之所以把习作当成一件乐事,主要还是归功于“自主”二字。说教与填压式的写作教学,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没有由感而发,难免千篇一律。甚至有些选材,学生有没有经历过都很难说,那些“真实感受,真情实感”的习作要求就成了一句空谈。“无米之炊”下,学生能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勉强挤出来”的艰难历程。

而这种自主选材、自主习作、自主点评、自主修改、自主设计的习作方式,恰好尊重了学生的生活来源,尊重了学生真实情感,尊重了“先有啥,再写啥”的事实。学生“有米”,习作不再犯难。动力因兴趣而生,这种习作鲜活而长久。

“我的地盘我做主”,习作更是如此。让学生先自主发力,就找到了习作的动力源。有了根,习作的生命之树才会枝叶茂盛,这就是“自主”在习作中的最大贡献。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