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王明琰 禹州市朱阁镇沙陀小学
关键词:农村 综合性学习 做法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积极提倡,而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实施新课程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无从下手,特别是处于农村学校的一线教师,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经过数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我认为让分组学习唤醒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弄清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让语文学习插上综合性学习的翅膀,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逐步提升。
正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意识地综合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它学科等课程资源,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积极提倡,而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实施新课程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无从下手,特别是处于农村学校的一线教师,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因此农村小学如何遵照“新课标”精神,从实际出发去实施好这门课程,又如何密切联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需要,在实践中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近年来,我经过数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谈一下我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做法:
一、让分组学习唤醒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单一的学习的模式,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综合其他学科、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全员参与的合作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遨游汉字王国”这一活动,我要求全班学生自愿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活动前先将小组名单确定,制订活动计划;活动中,小组成员必须统一有组织地行动,按要求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编成各种小册子,并在展示课上进行小组成果评比;活动后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样,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共同的话题下合作了,为了本组的荣誉,活动前的策划、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及实施等能力都无形中自觉自愿地得到锻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各项能力又得到锻炼。一举多得!
二、让实践活动打开综合性学习的大门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程标准中贯穿小学语文教育始终的一项学习就是“综合性学习”。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是其主要的任务。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
1、激发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兴趣
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时,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等问题,规范了学生用字的意识,陶治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实践活动内容的选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我校地处农村,村庄周围被大小河道围绕,特别是颍河的上游附近沙土资源丰富,多年前抽沙队伍横行,河道被严重破坏。我就适时开展了以“调查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前活动组织学生调查河道周边的环境;布置查询有关环保的资料。课堂上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然后推选出小组长,并明确小组中各人员的分工。接着制订计划,开展活动。总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社区、自然、社会,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研究价值的,有助于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都应纳入综合性学习中,“内容”越丰富,“土壤”越“肥沃”,综合性学习的“花朵”就开得越艳。
3、实践活动方式的选择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型学习方式。实现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等多方面的结合,在课堂上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目前,我校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创新型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原有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把原来多以个人独立作业为主的学习方式改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性);把原来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改为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去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抓住契机,开展以“祖国的昨天和明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中国的强大。这种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又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了素材,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语文。
三、让阶段目标搭建综合性学习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分目标部分对综合性学习提出如下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我们不难发现,综合性学习的学段内容是循序渐进的:低年级开展综合性学习主要以学生的口语交流为主,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相对小;中、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口头表达延伸到书面表达,要求相对比较高,难度也不断增加。综合性学习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各阶段要求,针对阶段目标对学生进行计划、过程和汇报交流的指导。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认识不足,认为综合性学习内容没有纳入到考试测评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教学简单化,懒得去钻研,有的课堂上甚至跳过不教。还有部分教师由于惰性使得他们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把综合性学习上成了纯粹的活动课。例如在上“轻叩诗歌大门”这一课时,有些教师只选取课本中的古诗词让学生背诵默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制作一张手抄报进行展示即可。而把“活动建议”中提到的搜集诗歌、民歌、童谣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全部当成课外作业,不闻不问,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的学习是要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四、让语文学习插上综合性学习的翅膀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课例: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中的一则文言文。我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这篇文言文兴趣很浓,就和学生展开了一段对话:
师:下面,咱们交流第二个问题。(师板书:诣)
师:咱们交流对这个字的学习,它读什么?
生:诣(yì)。
师:大家都认识呀,真棒!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诣(yì)。
师:这个字在哪句话里面?找出来。
生:在“孔君平诣其父”里面。
师:整句话读完。
生: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对了,在这句话里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孔君平诣其父……
(众生朗读)
师:好的。你在自学的时候,把它的意思弄明白了吗?它是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诣”是拜见的意思,还有补充的吗?
生:“诣”在古代一般指下级对上级的参见。
师:你是在哪里得到这个解释的?
生:我看的课外书。
师:课外书。你很了不起了啊,来,握握手!(师生握手)
师:你看,这就叫会学习。虽然他说得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我在备课的时候,自己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就比你们多了一点收获。这个“诣”不是一般的“拜见”,而是指拜见长辈、拜见他尊敬的人。这位同学说的下级拜见上级叫“诣”,也有这个意思。看看,我们俩的收获是不是比你们大呀?就要这样学习……
同学们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体验到了探究、发现的快乐。一次精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这样成功的开展了。不得不说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听说读写四种语用行为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选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在教科书中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实现了让语文学习插上综合性学习的翅膀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曲阜市王庄乡教研室 张景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