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马艳艳发起了2019-07-29
0
回复
32
浏览

多措并举,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许昌实验小学 马艳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重要的便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不断地熟悉语文,积累语文,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记忆的仓库中,丰富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就不会把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篇课文讲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教材中,不论是寓意深刻的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优秀范文,但要求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第九册课本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涉及9篇,共1275字,平均背诵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规定的背诵任务,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学生熟读成诵,并定期检查。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现用教材中虽有精选的古诗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有计划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我除了上好阅读课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除要求他们积极订阅《读写报》、《创新作文》、《儿童时代》外,还利用阅读欣赏课,互相交换在书店购买的优秀刊物,并结合学校开展的“保护环境保护家”、“科技节,我快乐”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图书,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阅读,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每周三的语文自习课,便是学生表演的舞台,“一字开花”、“成语接龙”、“朗读擂台”等活动精彩纷呈。每节语文课前的小预备是我们班规定的“三分钟演讲”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了肯定,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作文是巩固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我认为除了写好每单元规定的作文外,还要恰当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三方面:

     1.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生活是多么广阔》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描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我马上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请你在第二节加上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学生兴趣盎然,一挥而就,朱颖同学写的是“去写作,去画画,去拥抱阳光,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耿榕蔚同学写道,“去雄伟的泰山看那初升的太阳,去日照的海滩享受温暖的阳光,去西双版纳的丛林探险,去欣赏哈尔滨美丽的雪花”,想象的丰富,用词的优美、准确令人赞叹。

    2.练在思维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交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

    3.练在情节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比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三管齐下,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得到不断提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