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在小学语文课文教材中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材料。语文教学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读写结合是必要的,是重要的,我们一直提到读写结合教学关键之处是使用教材,但教材如何用?
5月14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有幸参加了北京市第15届读写结合研讨会——《读写结合的信息转化和迁移》。中关村第三小学连续七年一直走在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沿,这一次他们提出读写结合中的关键词“信息转化和迁移”。这个出发点其实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我们语文老师如何使用教材、跳出教材,让学生接触、学会语文课文中似乎没有的知识,而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又必不可少的东西。
吴文老师,中关村三小的骨干教师,“”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她执教的《刷子李》这篇课文做了最好一点,就是跳出了使用文本,用一篇带多篇,完成一对多的教学。《刷子李》这一刻课是五年级人物评价主题这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像我们年轻人如果上这一节课,首先是解决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最多和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中的人物做对比,找出人物评价的相同方法。但吴文老师的借助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一本书中小而奇的人物,将学会评价刷子李的评价方法运用于评价《俗世奇人》中的很多小人物。
再接着说,关于文本中的信息转换迁移。从一年级下期统编教材中已经有“提取文本信息,整合文本信息”的语文要素,所以提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那会提取信息之后,还要会转化运用。在执教《刷子李》这一课中,吴老师引导孩子们提取信息,主要是围绕人物评价的方法,首先她结合高年级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同学们根据文本中具体事例、具体语言评价,找到人物评价的方法,例如:刷子李刷墙的过程,这个事例选择的要有代表性,表现人物代表性事例一定要精彩。怎么使事例精彩呢?可以运用修辞、语言凝练、名言俗语等。这样孩子们会运用文本,从文本中提取评价方法,于是用自己所提取的评价人物的方法来评价刷子李,当这个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之后跳出文本,迁移到课外,评价《俗世奇人》中的某些小人物。这样使信息转化的迁移运用,由表及里、深度运用。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能走出“教”教材的怪圈,而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相信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的深度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