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课堂改变的书。打开这本书,看到译者序里翻译者对本书的评价,平易、深刻、务实,我读这本书的兴趣就提高了许多。本书的作者是日本有名的研究教育的学者,佐藤学。他的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所所学校甚至是一间间教室,因而得出的一些教育理论都是他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还有他书中介绍的那些实际案例,也都让读者特别容易产生共鸣。读了这本书后,深深体会到这真的不是一场立竿见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正如前言里介绍的小林先生那样,从改变教学来开启这场马拉松式的革命,“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本书的命名原因。认真读完这本书后,既有新的认识,也有对之前自己内心一些模糊想法的肯定,更是帮我解答了一些教学实践中的疑惑。特别是一下两点,给我的感触最深。
我们常常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是我们却往往容易把这个理论夸大,而忘记学生身上其实是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的。总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而忘记教师的职责。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却是忽略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书中的话说就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我们在课堂上一旦发现有毫无兴趣的学生时就会着急,或者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也会给老师带来挫败感。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引导不到位,学生无法理解,而不应该把责任一味地推到学生身上,说孩子积极性不高。
佐藤学先生还提到了,创造“润泽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中,打破学生“主体性”的神话,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被动接受性,从而考虑如何应对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果孩子能够很自然地表现出自己还是无法理解老师的讲解,那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氛围是安全的,舒适的,孩子不会因回答不出问题而害怕受到批评,老师也不会因孩子回答不出问题而感到挫败。润泽的教室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轻松的,敞开心扉的。正如冬日的暖阳,让人感到的需求和舒适。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佐藤学先生还提出:“教师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的确,教师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可我们往往只是对“发言”进行评价,而没有去倾听他“为什么”这样发言,或者孩子们发言的时候为什么会声音小、会模糊、会显得吞吞吐吐,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而我大多在听学生发言的时候是在思考我“下一步”要怎么办,怎么推进教学。
佐藤学先生说要听到学生的“理解方式”,从而产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共鸣感。我觉得要做到这样的倾听不仅要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上,还要拥有一个童心和敏感的心,这样才能和学生息息相通。
当然,这本书里还介绍了教研活动该如何进行,介绍了要建立“合作性同事”的关系,介绍了要把学校打造为“学习共同体”。总之,这本书带给我了一些思考,从改变课堂开始,打造润泽教室。
以下是摘录的一些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