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虽是“识字认字”,但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对其进入中年级后的习作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低年级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语用方面的敏感力、观察力,如何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或读到的词语发表意见,写自己想说的话,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的思考如下。
心理学中有一观点“儿童的学习由模仿开始”,尤其是七八岁的儿童,开始有意识的模仿事物进行学习。由此我想到,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也应该从模仿开始。
一二年级的课文语句简单,符合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但不乏文质兼美的教材,蕴含着优美的字词和独特的句式。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语用训练就体现在对这些字词句的理解、模仿之上。因此,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适合的字词句训练点,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让学生体会原来说话是可以如此优美。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文《荷叶圆圆》是一篇语言上充满童趣的文章,且各段落之间极为相似,孩子们很快就能熟读成诵。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想这么美的课文仅仅是读一读、背一背是不够的,如果能够仿照着创编一首新的《荷叶圆圆》,这样的教学语文味是不是就更浓了呢?而且还能帮助孩子提升说话写话的自信心。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思考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还有谁想要给荷叶说悄悄话呢?它们又会把荷叶当作自己的什么呢?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说到了荷花、小鸟、小蚂蚁、小学生等等,又说了它们会把荷叶当作自己的舞伴、舞台、秋千、雨伞等等,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好多,我也跟着随机板书,最后让孩子们根据板书试着仿照课文加上开头完整地说一遍,这样,一篇新的《荷叶圆圆》就出来了,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课文”,可开心了。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秋天的图画》里有一句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于是我就引导孩子思考除了说梨树还可以说什么“挂起金黄的灯笼”,孩子们有说到柿子、黄色的苹果、金色的橘子等等,有的甚至还说到校园里的木瓜树“挂起了绿色的灯泡”。
诸如此类的语用训练点还有很多,教学中,只要我们细读文本,抓住这些训练点,让学生细细读、深入想、大胆说,迁移运用,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有人说语文课本上的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插图,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课文的新途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写话的机会。以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的第二幅插图为例,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画,说一说青蛙怎么样?小鸟怎么样?并要求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把图意描述清楚。孩子们有的说井里有水还有石头,青蛙就堆在水里的石头上......乍一听,觉得孩子说得也很清楚,但总觉得语言太过啰嗦,我就接着引导主要说一说青蛙和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了,而原文中的第一段话,我认为就是既简单又清楚地描绘了这幅图,于是孩子们说完之后,我便出示这句话,让孩子们对照这句话再看插图。再比如《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两篇课文所带插图也都能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描写: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光秃秃、又细又长的叶子、又红又大的枣子。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我都会先引导孩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的葫芦藤什么样的柳树枣树,有些孩子是心中有词但不会排列,有些孩子是连怎么形容都不知道,等孩子们自由说完,我出示原文,有词的同学积累了句式,无词的同学积累了词语。
教学中,抓插图促说话,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语用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低年级写话要做到让孩子留心周围事物,我觉得“留心”二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只关乎观察力,还涉及到了敏感力。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周围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但缺乏目的性,注意力也容易受影响,这既有利也有弊。老师和家长要抓住时机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更要保护好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一次带孩子们吃完加餐,从餐厅出来,发现出来早的孩子都围着学校后勤刘师傅,刘师傅走哪,他们就移动到哪,好奇的我也上前一探究竟,原来是刘师傅手里浇花的水管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我也觉得很新奇,就问刘师傅这么方便的浇灌方式是谁发明的?刘师傅爽朗一笑,说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当时的我也灵机一动,何不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们上一节“采访课”,虽然有点难,但可以趁此机会锻炼孩子们与人交流时的口语交际能力。于是接下来的语文课,我和班里的孩子就为此次采访设计了问题。我引导孩子们可以从刘爷爷发明这个“喷水枪”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设计采访问题。孩子们的思维一打开,提的问题真不错,有一个男孩子就说他想问刘爷爷为什么用铁管做而不用塑料管做?一个女孩子说她想问刘爷爷在做“喷水枪”的过程中有没有受伤?去采访前,我们还一起总结了采访时需要用到的礼貌用语。除此之外,我也会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和花草,尤其是不同季节植物的不同形态,观察上学放学路上的有趣事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说话写话的素材。
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对周围事物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能慢慢让孩子们明白生活处处可说可写。
以上所谈,只是语用教学的冰山一角,但由此可以看到低年级在课堂上进行语用训练是可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所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教学,更要关注语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只有稳扎稳打,才能使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山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