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行,一场美丽的邂逅
4110820011630085发起了2019-07-30
0
回复
20
浏览

浙江之行,一场美丽的邂逅

长葛市第一小学    王瑞娟

 

2017年十月份,有幸到浙江师范大家参加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对我来说,这是一场美妙的邂逅剧:一节发人深省的课,一场震撼人心的讲座,一次眼前一亮的拜访……

一节发人深省的课

今天,有幸走进浙江省金华巿东苑小学,在这里我们听了一节数学课,黄老师讲的是《小数的整理与复习》。

课前铺垫

上课之前,黄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做了简短的一个互动。黄老师说,同学们知道吗?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五年级有12个班,所有的老师一致推荐五一班的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一听到老师都夸自己班,很兴奋的。于是就开始举手回答问题:“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教奥数教得很好”、“因为我们班是一班我们班的成绩是第一的”、“我们班太优秀了”、“我们班各项成绩都是第一的”。孩子们的回答大同小异。这个时候黄老师接着引导,我们可以观察这几个学生的回答他们都是围绕自己班级的成绩,我们班的成绩优秀,我们班学生很优秀,这个呢大家已经说过了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方向,光说成绩优秀成绩优秀我们难道就只有成绩优秀吗?黄老师一番话激起千层浪花。“我们班来上过很多公开课”、“我们很活泼”、“我们班来上公开课次数最多,学生很有经验”、”我们班课堂高效率”、“我们班发言很积极”。“我们班学生很有上公开课的经验,我们班的学生很活泼,我们班发言很积极,我们班课堂高效率,我们班学生爱思考,成绩好。同学们从六个方向回答了老师的问题,真棒,不愧是最优秀的班级。”同学们的回答赢得了黄老师的表扬,此时此刻,教室里其乐融融。上课之前,活泼、思维活跃、师生幸福对话的气氛已经形成。

课堂呈现

上课伊始,黄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了0.3这个数,然后问学生,然后问同学们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0.3”。黄老师又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制定一个规则,我们不直接说0.3,但是我们还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说的就是0.3。接着黄老师又给学生留了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安静、不讨论。这样的设计真好,安静的环境是思考的最佳状态,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安静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开始提问,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心翼翼的说:“我觉得是三个十分之一。”于是黄老师就把它板书在了黑板上。又一个学生站起把一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三分,黄老师接着板书。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三个0.1,这时候黄老师又问,三个零点一这个说法和哪个说法是一样,学生就说三个十分之一,黄老师接着引导:“那既然和他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把它归为一个方向的内容。三个零点一和三个十分之一他们都是属于同一个方向的内容,那么同一个方向的内容大家在回答的时候就不要再重复了,我们说过了我们就不在说,就好像我们刚才回答我们的优点是一样的,成绩好这个优点说过了就不再说,我们班学生的优点是很多的。同样的,同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很多的,我们不能总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去思考。”此时此刻,我才明白,黄老师课前的谈话多么的重要,不仅仅是为了活跃紧张的气氛,调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是为本节课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隐性的,无法直观观察指导的,而黄老师课前的谈话给孩子们巧妙的提供了一个思维活动的范式。黄老师的一番话,给了学生信心,孩子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描述0.3。“把三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1-0.7”,“0.1+0.2”,“6÷20”,“2×0.15”, “7÷10-0.4”……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了。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三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我写到哪里呢,接着往下写吗?”黄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积极引导。“黄老师不能写到这儿,因为这些都是运算这个方向的,这些是关于进率方向的问题。换个方向写。”一节课进行到这里,我们发现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其中之一不就是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具备能力吗?课堂教学仍在继续。黄老师说:孩子们,我真的很佩服你们,你们知道吗?这节课黄老师在其他班也上过,但是,其他班上起来方向很单一,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的思路仅仅停留在其中的一个方向上,看我们班学生想出这么多的方向,他们为什么会忽视掉其他方向呢?”黄老师让学生来猜测原因:有的学生说他们没有学过分数,有的学生说他们可能学过之后就忘掉了,有的学生说他们可能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复习,还有的学生很聪明呀,他说他看到的分数就只想到了分数,看到小数他就只想到了小数,没有想到小数和分数之间是有联系的。看,孩子们多会总结呀!

课堂观察

在这节课上,黄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陈述0.3这个数,但是不允许出现0.3这个数字。纵观整节课我们可以发现,黄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既有对知识点的梳理通过梳理,小数的性质,分数的意义,运算,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点的移动等等,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同时呢,老师的授课过程、学生的思考过程,潜移默化地去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课后反思

听了黄老师的这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突然发现,我们在习作教学当中往往去指责学生习作语言的匮乏,在描写的时候,往往不能够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去组织语言,这是不是我们没有能够调动起学生发散思维的兴趣,缺乏对孩子们发散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如果我们的习作教学可以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出发,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去思考的话,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可以出现,另一番天地呢。比如说,在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指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人物形象,通过观察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但是并不说出这个人物的名字,可以让我们一下子猜到他要说的人就是谁呢。以前我们也这样做过,但是听了这节课,我们是不是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发言也进行归类,从语言表达的方向归类,从学生观察的角度归类,让孩子们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描写人物的语言范例呢。再比如写春天,大部分孩子一提到写春天立刻就想到春天到了春暖花开,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春天去思考春天到了,我们身边的变化。如果在习作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像上数学课这样给学生一个理性的思路,那么学生的作文不是就避免出现了那种杂乱无章了吗?

一场震撼人心的讲座

聆听了胡亚珍老师的讲座《教育,是一场修行》,我忽的有一种浑身冒汗的感觉。胡老师讲到女作家张爱玲的故事:

有一位女生,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对数学死下功夫,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

    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老师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圈,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在幼稚的孩子心里,教师主宰着他们的生活是痛苦或是幸福。教师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者,也可以是给予孩子鼓励的益友,教师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教师的言行所致。

胡老师带来的是快乐。

在孩子们的眼中,胡老师是一个非常和气的人,很少看见她生气,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似乎在她的感觉中,孩子们都是她快乐的源泉。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她胖胖的身材,一头短发,戴着方框眼镜。她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都是快乐的。小学的最后3年,虽然在记忆中已经不再那么清晰,但那种温暖却是深深印在心里的。

胡老师带来的是温暖。

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上这样写小学篮球校队和别的学校比赛时,我很不幸的摔伤了膝盖,血不断往外流。胡老师见我受伤了,心疼极了,连忙背起我往医院赶。那时我个子已经很高了,我不让老师背,想慢慢走,但胡老师还是坚持要背着我,我听见胡老师噗通噗通的心跳,她脸颊的汗水不断的滴到我的手背上,我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当时我就想,等胡老师老了,走不动了,我也要这样背着她。每次回忆到这儿,我的眼眶都会泛红。

温暖,并不适合用来形容每一个人。形形色色的老师很多,有的认真严谨,有的随意灵动。但是想到胡老师,学生的心中就会泛上一股温暖,这种温暖是那样的清晰和深刻。所以让我形容胡老师,温暖是最好的选择。

胡老师的讲座,娓娓道来,在和风细雨中带来一场心灵的震撼。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涤了我们的浮躁、功利、自大的心理历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我们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心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从而,让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

   浙江之行,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浙江之行,让我觉得眼前豁然一亮,真正的感触到教育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