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旅
李晖发起了2019-08-02
0
回复
14
浏览

北大之旅

        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  李晖

一、北大印象篇

怀着无比的崇敬和向往,踏进了梦想中的校园---北京大学。挺拔的苍松古老,典雅的建筑古朴,莘莘的学子勤奋,博学的教授儒雅。这里的一切都蕴含着文化,楼梯间的对联“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在育人,校园里的“李大钊”雕像在塑魂,塞万提斯仿佛也在惬意的和学生畅谈《堂吉诃德》,蔡元培的书屋,南极的陨石,陂文石上的文章,未名湖畔中的赠石,园林中科研成果葡萄,无不彰显着文化,无不洋溢着科学。这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由,草是自由的,想长在哪里就长在哪里;这里的树是自由的,想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这里的鸟是自由的,想在哪里做窝就在那棵树上做窝;金黄的银杏叶自由的翩飞于校园的角角落落;深红色的爬墙虎也肆意的霸占了多扇墙壁,把整座楼都沾染成红色的了;就连路两旁的绿篱也是想伸到哪里就伸到哪里,从不担心会被修剪得整齐划一。这就是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徜徉在明镜般的未名湖畔,穿梭在通幽的曲径上,流连在亚洲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内,分分秒秒都感觉在梦中,恍惚中我也成了北大一员,那种自豪与骄傲瞬间像通电一样迅击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天,和学生一样早早进入这神圣的教室里,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虔诚的等教授来上课,早早的把手机调试在静音状态,铺开笔记本,紧握黑色的水笔,时刻准备着开课。半个月的学习,王余光教授的博学,常森教授的专业,K12网的主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李怀源博士的钻研,吕帆博士的纯粹……一位位教授身上,我感受到的是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孓世而立的文人情怀,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纯粹的教育境界,上课前,我们师生之间没有问好,但每次课前,我都会在内心里对执教老师由衷地说一声:“老师,您好!”

每天到校,随处可见莘莘学子勤奋早读的身影,亭子里读孟子,草坪边的英语对话,操场上人动球舞。晚上,教室里灯火通明,法学院的学生在专心的听老师讲课,外语学院的教师全程英语和学生无障碍的交流,播音系的学生校园广播站,播送当天的校园新闻,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正忙着召开“金融论坛”……学生不同的皮肤,不同的国籍,忙碌而从容,看着这些天子骄子,无比的羡慕,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到这所全国名校来学习。

学校的食堂是适宜的,干净宽敞的自助餐厅,厨明窗净。饭菜是丰富,茄瓜黄瓜娃娃菜,虾仁瘦肉深海鱼,米线米粉刀削面,馒头包子鸡蛋饼,餐餐多样,顿顿可口。不仅如此,价格也是适宜的,早餐不到两元都能吃得饱饱的,午餐十元之内都丰盛的,晚饭就更不用提了,川菜鲁菜浙菜,湘菜豫菜徽菜,甜的辣的酸的,吸引着每一个北大的学友们。

北大印象,极美!

  • 北大学习篇

在北大学习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这种美好的感觉不仅仅来自校园的环境美,更重要的是崭新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给我带来震撼和憧憬,每晚,我都陶醉其中,回忆着课堂,憧憬着这些知识更新我的理念,改变我的课堂。

     王余光教授讲“阅读,与经典同行”,知道了怎样读经典,如何选名著,才知道不读经典,培养的学生是“只有技术,没有文化;只有专业,没有教养”,我不仅头涔涔而心颤颤了。回顾我校的教育理念,展望我校的教学策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语文数学英语齐头并进,体育音乐美术全面开花,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审美和价值观同步得的提升,这和北大的教育方向是多么的一致。

常森教授带领着我们探究“文化”,我明白了,经典不仅仅是孔孟老庄、朱子家训、三字经和弟子规,也不仅仅是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烟花、元宵节看花灯,就连迷信和巫术也是传统的经典文化,大开眼界啊!看来,过去我对经典的解读是片面和狭隘的。

跟着K12网的主编王玉老师学做“微课”,虽然学得有点慢,但总算是学会了。回忆起以前做个微课总是三番五次的麻烦微机老师,这下可好了,而且这些微课应用很广泛,想想回家后,我就能每天自己悄悄地把课堂的教学重难点做成微课,分享给我的每一位家长和孩子们,那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啊,想到此,心中窃喜。

跟心中的偶像李怀源博士钻研“整本书的教学”,那节课,我更是心潮澎湃,听了李博士的讲座,回忆着2014年,我精心设计的一节省优质课《阅读欣赏课 之五三班的坏小子和淘气包埃米尔的》,两本书的对比阅读,和李博士的讲座有异曲同工之处,更是心花怒放,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哪些不足,决心回家后,针对这节课,结合李博士的讲座再次重新设计,再次执教,上出新高度。

跟年轻有为的吕帆博士学习着“课堂创新表达”更是让我激动不已。本学期开始,我校加强师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们每次教研之前轮流三分钟的演讲,每此全体老师大会之前几个老师三分钟演讲,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学生开始一分钟演讲,学校自上而下,有课内到课外,由老师到学生,开启了有序表达的模式。而今天,在北大听到了吕帆博士“创新课堂的表达设计”“公共表达的道和术”,讲座,我懂得了演讲前恐惧心理是正常的,不可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种恐惧感转化为兴奋感;课堂上老师的表达极为重要,课堂上老师要靠精彩的表达来征服学生的心,才不让学生出现路过的状态。老师不善于表达,只会占有学生的肉体,不能控制学生的精神。我明白了,课堂表达的核心是“你想说的,恰恰是他想听的”,才能让学生入耳入心,让倾听和思维同步。假如老师的表达不是学生想听的,学生就会自己在周围树立一个能量盾,老师说的再多,在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能量盾面前,也是无效的。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精准而生动的表达,让学生自觉地卸下能量盾,获得由内而外产生的表达的欲望,给学生插上表达的翅膀,完成一场表达的旅程。李博士特别强调,语文是温暖的,所以表达也是有温度的……这六个小时的讲座对我来说就是一场极好的及时雨,滋润了我渴求表达的心田,交给了我表达的方法,纠正了我以往表达的弊病,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

吕帆博士超强的表达能力,令在场的一百多位语文老师和两百多为广西的校长们深深的折服,吕帆博士反复强调,他的语文这么好,他的表达能力这么强,关键是他小学和初中的班主任都是一位语文老师,这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我深感,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将给我的学生带来什么影响?我将拿什么影响我的学生?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我的学生?收获之余,我深深的思考着。

 

学习,尽情尽兴,酣畅淋漓。从一位位学识渊博的教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授身上那种孓世而立的文人的情怀,和他们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教育境界深深的影响了我。我想,回家后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定会传承北大的精神,秉承北大的教育理念,改变我的课堂,影响我身边的小伙伴!

北大学习,颇丰!

  • 北大参观篇

为其半个月的北大培训,学习日程安排的紧锣密鼓,就连周末的双休日都奔波在学习的路上,这不,我们一行人乘车到中关村四小参观学习。校园很玲珑,成半环形,小而精致。教学楼虽然不高,但每一间教室都那么宽敞,被聪慧的老师们布设的那么温馨。每面墙壁都会说话,别具匠心的老师们设计的会说话,把儿童立在课堂的正中央。

首先展开讲座的是学生发展中心的主任、大队辅导员许萍,她负责项目学习,她讲座的题目是“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首先介绍了学校项目学的历程:2014年就开始了项目学习,刚开始的是摸索,类似于综合活动主体性学习。2015开始学习国内外的各种资料,弄清楚项目学习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设计项目学习的基本框架,  2016年摸索到项目学习的核心内容、核心要素,需要和学科内容相结合,项目要进行展示,2017年的项目学习细化到意向的设计。增加表现性评价。2018年进行反思。同时以五年级的“太阳能房屋”为例子尽兴详细讲解。打乱班级打乱年级进行的12个项目学习,在每个项目中,整合学科,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点,实现学科联网。每个学生在项目学习中,都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修改项目学习的设计方案,制定项目学习的考评规则,写项目学习的日记,做项目学习的总结。

项目学习在我校老师中间,2018年全面推开,每个老师至少参加一个项目学习。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参与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深感推进很艰难和不易。我很难以相信,在小小的学生中间也能开展项目学习。在听老师讲座的过程中,我深深得体会到,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同时也拥有了很多选择的机会,他们要出台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还要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开放性的呈现出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更会发展其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精神、合作和沟通能力。。。。。。这些孩子们通过项目学习方式,发展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我深感震撼,在学生中开展项目学习,老师要创设积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学,并且这些情境要与真实的世界相关联。因为学生素养不是能教的,因为它永远不是在我们任何人的手中,而是嵌于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表现性评价,让孩子自主的学。这对老师的专业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习中我听到了一个新名词:表现性评价。我浅浅的认为是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做得可视化,显性化。赶紧查找资料,百度百科后,惊呼,我错了,我理解的不对: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表现性评价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一种是开放式(或扩展式)的表现性评价。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对评价的任务、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而且对被评价者的行动做了一定的限制。例如传统的闭卷考试其实就属于一种典型的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
开放式的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对被评价者完成评价人物的材料、方法、结果不做限制要求的评价方法。例如:要求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做一次演讲发言就是一种开放式的表现性评价。特点1、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2、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5、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6、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看完后,我深感惭愧。要学习,要真实的学习,要广泛的学习,要深刻的学习。否则连对话都没有资格。继而思考,这一届北京的娃,和我许昌的娃,差距有多大!如果我再不改变思想、更新理念、付诸行动,我的学生距离北京的学生该有多远,想到这儿,我不禁头涔涔而心颤颤。

接着为我们讲座的是教师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她同样是担任两个半的数学,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负责教师的发展,担任学校教科研工作。她讲的是《课程探索的方向》,回顾了学校教学研究的脉络:2006年,研究身边的教育现象,2009年,研究教育教学小策略,2011年,研究师生课堂对话,2014年,研究学生学习方式,2015年,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研究,2018年,研究学生评价方式。学校的研究在不断的改进耕深,从研究外部影响因素,到追究求教学本质,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到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从研究基于经验的改进,到借力证据科学改进。

中关村四小的课程研究做的很扎实,呈现了很多不同的量表,课堂观察量表、评价量表等,几乎每个老师都是研究者,每个老师都能针对自己的课堂或者教学研究设计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量表,来评价来记录来搜集大数据,用数据来说话,用事实来证明,用证据来纠正。我很震撼,每个老师的学历那么高,学识那么源,学科素养那么深,又是那么的钻研,站在他们面前,我深感渺小自惭。假如我再不努力,我拿什么面对创造未来的学生,怎么走进承载祖国未来的教室里?想到这儿,我不禁头涔涔而心颤颤了。

最后出场的是校长李晓琦,她从自身的学习历程讲起,她是河南安阳的一名老师,最初也是被老校长逼着学习,坚持写文章,周六学习半天,然后知困惑不足,开始为期五年的研究生学习。她在不断的进行学习,深刻而真实的自我学习。她内心深处渴望知识迫切成长的欲望,是她成功的最强大的内驱力。李校长说,这里的每个老师都承担了两三个人的工作量,一位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同时也是学生发展中心的主任,并且负责学生项目学习。每天老师五点五十出发,七点多到校,如果下午六点离校,八点半才能到家,但是一般情况下,当周围的家属院都灯火通明了,校园里的教室里也还是灯火通明,老师们不是在备课,就是在和家长沟通,要么是在忙各种班级工作。每周要交一篇千字文。老师们很忙碌,工作节奏非常快。每位老师每天几乎在学校共作都是十二个小时。我不禁心里一颤:看来,繁忙不是一个学校的特色。李校长还风趣地说:“谁要是觉得自己学校忙,来中关村四小工作一段时间试试,再回去,你一定觉得你得共作很轻松。”李校长的话,我很震撼,那么多的研究生,那么多的985院校的高材生,还那么勤奋,那么上进,那么敬业,我一个小小的中师生,怎能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呢?想到这儿,我不禁头涔涔而心颤颤了。

四小参观,震撼。

次此培训,我分秒必争,主动学习,不耻下问。课堂上,我动脑思考,动手记录,白天学,晚上写。见人就讨论,逢人都探究,碰撞,生成,听观点,悟思想,收获很大。

这次北大之旅,让我深深得懂得,一个老师如果不注重学习,没有办法跟未来对话。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没有弄明白,一定要把镜子面向自己,问自己,我做了什么,学生不明白,我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弄明白。作为老师,不要埋怨高强度的工作,就是这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就是这持续的反思和写作,才让你思维优化,执行能力提升,才造就了快步成长的你,才使你有能力有资格与未来对话。是学校督促着我慢慢成长,是单位拉着我前进,是团队推着我前行。感谢我的学校,感谢我的单位,感恩我的团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